你是个什么样的妈,心里就没点数么(4)
时间:2018-05-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宋金波 点击:
次
三
过分焦虑的母亲,就其普遍性而言,是中国的一种特殊现象。历经近代以来的政经巨变,中国女性逐渐成为家庭抚育的绝对权威中心,甚至是家庭关系的权力中心。日常经验可以证明,中国女性有更多家庭财务上的支配权,在小店用支付宝付账,收款账号八成都是女性。
另据统计,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近70%,举世无双。法国男人的劳动参与率不过62%,印度女人的劳动参与率才28%。从传统被抛进现代的中国女性,一方面迅速接受了新的角色,另一方面,这种新的社会角色对她提出的要求,比如更多服从,追求结果,排斥感性,很多是与女性所熟悉、习惯的传统角色定位相悖的。现代职业削弱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赖以生存的亲密关系,加之男权文化的残余仍无处不在,导致很多女性的成长过程,都不断面临着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要用一种迎合姿态面对社会压力。
大多数能辅导孩子学习的女性,都多少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经历,更容易让她们习得把握确定性的技能,更愿意相信“努力”带来的成功,更容易保持强迫学习的习惯。她们对于失去“出色”“优秀”评价的恐惧,甚至大于一般的男性。“不输在起跑线上”,对她们更像是内置代码,而非可以商榷的命题。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一方面更着意学习各种育儿和教育的理论,另一方面,拿孩子来攀比,却是无法摆脱的本能。这种攀比,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虚荣、攀比、由不安全感导致的控制欲之类的资源性紧张,与其说是关心孩子的命运,不如说,相当大部分,是她们自身价值焦虑的投射。
随着早教理念兴起,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监督孩子做作业,给孩子选择课外补习班,都成为母亲主导的领域。很多母亲可以在父亲不在场的情况下完成孩子生活学习的全套服务,父亲角色已经在现实中已可有可无。高度依赖孩子的母亲,也不可能放弃这种自己主导孩子生活的局面——对很多母亲来说,以孩子为中心的事务,已经成为她这一时期生活方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更多时候,不是缺失的父亲导致焦虑的母亲,恰好相反,常见的是焦虑的母亲导致缺失的父亲。处于焦虑中的家庭成员,会习惯表现强势,在由此导致的冲突和对抗中,男性家庭成员处理冲突的常见策略就是回避。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内部结构。在传统大家庭中,抚育孩子并不算特别繁重的工作,孩子也不会缺少玩伴。而小规模家庭下,母亲们不得不同时充当抚育者和玩伴的双重角色。这是传统母亲很难拥有的更亲密的母子关系,却也同时意味着要维系母亲权威,对母亲的要求更高,需要母亲克服自身焦虑和不安全感需求。在小家庭规模之下,用与别人家孩子比较的方式来吼叫孩子,不仅容易失效,也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心理阴影。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 Kids的海报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 Kids的海报
四
假如那些失控、失态的教育方式,来自于“咆哮妈”们更深层次的内心需求,那么,谴责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或不足,督促他们“尽到责任”,能从根本上消解她们的焦虑吗?
而且,由于女性会认为自己的付出的代价巨大(也确乎如此),更容易助长母亲对子女的掌控欲,以“讨债”的心态继续有声或无声的“咆哮”。然而,在新技术提供卫护的背景下,“被咆哮”的孩子可能会更早进入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疏离期。“90后”孩子吐槽亲妈的流行,新版“小蝌蚪找妈妈”的创意,也许只是个序曲。
最后能留下的,除了好成绩带来的光鲜靓丽,少不得,还有些互害的创伤。
除了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后遗症,过度焦虑也会损害到其他家庭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
据调查,非丁克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在婚后逐年下降,当孩子进入学前期,满意度跌至冰点;此后十多年时间一直在低位徘徊,拐点出现在孩子进入成年早期,也就是等到孩子读大学以后,夫妻的婚姻满意度才开始缓步回升,甚至会超过刚结婚的时候。
看起来倒是有些令人莞尔的效果。但毫无疑问,对很多“咆哮妈”来说,这种迟来的岁月静好也可能再不会来到,被破坏的情感,并不是总能如期如愿修复。
身为人母的女性如果不能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加以调整,这种兼具被迫与主动选择的角色,就很难摆脱。然而颇为遗憾,能克服内心紧张,自如调适改换角色的人从来少之又少。于是“咆哮妈”近乎成为某些女性的宿命,随之而来的一切破碎与伤害,注定难以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