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不应放弃的乌托邦(2)

时间:2018-09-17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叶克飞 点击:
  当然有人会说她傻,可她比以前开心多了。她离开这个小城市的唯一理由是孤独,同时,她又不愿像长辈们所说的那样,随便找个人结婚生子,告别孤独——那样的话,也许会更孤独。
 
  在某些人看来,这种孤独似乎有点矫情。他们还会搬出“适应社会”这一万能法则,告诉你这是你自身的问题,你要改变自己、释放自己,接触社会,就能有更广阔的圈子。可是,这个说法从根本上抹杀了人与人之间原本就具有的差异,忽略了人的个性。
 
  价值观的差异也与身份、地位无关,即使都是高学历,即使都有体面的工作,但一个读哈耶克、萨义德和《古拉格群岛》的人,怎么可能和一个除了课本再没读过其他书的人有心灵上的契合呢?因为价值观而造成的孤独,无法因为自身的改变而缓解。而且,即使改变,也只能就高不就低,也就是说,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去适应别人的高度,但无法刻意拉低自己的智商,去迁就比自己更平庸的人。
 
  在男权社会里,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能力的女性,更容易在小城市里感受到这种孤独。工作没有挑战性,缺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找不到看得上眼的男人,还要因为没对象、不结婚和没生孩子这样的事情被当成异端,这已经不仅仅是孤独的问题,更关乎尊严的丧失。
 
  所以,一个人越出色,小城市的面目就越可憎。别说那些内地封闭小城了,即使是东南沿海的富庶地区,即使距离港澳仅仅一两个小时的距离,小城市仍然只是小城市,你依然要忍受以下这些事情:同样的杂志和电影,比广州深圳迟一个多星期上市和上线;你还是得自己开着车跑去大城市看话剧和演唱会;如果你没考公务员,某些人更是会替你痛心疾首;即使是年轻人,也往往早早老去,坐下来就跟你谈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经,见到育儿和养生讲座就像打了鸡血;许多你的同龄人,有着高学历和体面的工作,可家里没有一本书,你们永远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在事业上,你不能靠创意打动客户,跟人搂着肩膀,忍着满口酒气,称兄道弟干上几杯也许更管用……
 
  有时,我甚至会有这样的错觉:能忍受这些,简直需要比在大城市打拼还要多万倍的勇气。当然,后来我明白了,这不是勇气,而是妥协和懦弱。大城市当然也存在这些问题,但你起码有躲开的机会,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还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故乡在一个内陆不发达省份的小城市,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死也不会回去的,因为我不想在20多岁时看到自己60岁的样子。”因为,在那样的小城市里,除了公务员、国企、学校、医院之外,你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他用可以在老家买别墅的钱,供了一套北京的小房子,然后告诉我:“房子再小,也是我买的;路再难,也是我自己选的,这样的话,谁也没有借口来干涉我的生活。”
 
  我知道,这就是勇气。它似乎可以回应某些人的另一种荒谬论调——年轻人选择大城市是一种逃避,比如逃避生活的责任和传宗接代的重任等。且不说年轻人选择大城市大多有理想和追求的因素,即使真的是逃避,我也建议持此论调的人先检讨一下自己:为什么人家甘愿放弃安逸,以孤身去大城市打拼的代价去逃避你和你所期盼的那些东西,是什么让你和你的期望比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激烈竞争更恐怖?
 
  很多时候,我们都过早老去,然后定义生活。比如认为房子、车子和金钱就代表生活的全部,认为别人也应该这样想,否则就是不成熟、不知足,或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强调平庸的可贵,把“平庸”等同于“平淡”。可是,许多人未曾想过,你认为好的未必是别人想要的,我们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人,未必是关怀,而是侵犯。这样的事,在这个国家随处可见,小城市似乎更明显一些,同时让人无处可躲,也无从辩驳。越是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生活的人,越是庸碌无知的人,越喜欢嘲笑那些有勇气去承受压力的人。
 
  不够现实的乌托邦,总会引来嘲笑。但是,如果你现在20多岁,你是希望看到一个乌托邦,还是看到自己60岁时的样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