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柬埔寨男孩站着把钱挣了,底气何来?

时间:2018-12-05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曹东勃 点击:
柬埔寨男孩站着把钱挣了,底气何来?

近一段时间,去了挂职地Y县比较偏远的几个乡,看了十几所乡村中小学,重点是了解“控辍保学”的情况。城市里的朋友看到这四个字,想必会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
 
送教上门,控辍保学:一个意义不大的权宜之计
九年义务教育都普及这么多年了,难道还会有辍学?没有深入调研之前,我也是将信将疑的。辍学原因非常复杂,但关键的一点在于青壮年劳动力输出形成的大规模留守儿童。
 
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外出务工,对子女受教育的影响一定是不会小的。他们由祖辈隔代抚养,一方面缺乏共同语言,另一方面也得到了更多溺爱,在“世界是平的”这个大背景下,贫困地区的儿童也会受到网络游戏的影响,也要攒钱升级装备。这个钱,父母不在身边,祖辈不会给。于是他们就生发了“自力更生”讨生活的念头,也许是某一个寒假或者暑假,就跑到镇上打工去了。哪怕带回来三五百块,就足以在同学之间产生足够的诱惑力和传染性。打工赚钱的这种诱惑和传染,绝不止限于男生。我在一所中学的学生作文集中,读到了一个女生写的这篇《辍学之感》:
 
“假如不上学,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假如不上学,孩子们该多么快乐啊!男孩子整天上网吧、抽烟、喝酒……女孩子们把高高的马尾放下来,从直发变成卷发,从素颜变成浓妆艳抹……没有功课,没有批评,只有自由,想着想着,不想读书的念头萌生了。”
 
 
一位校长告诉我,直到今天,一些少数民族仍然有抢婚、早婚的习俗。我说,这对于你小学应该不会有什么影响吧?他苦笑说,小学的辍学中,这种案例不是少数,双方家长把聘礼谈妥,说不上也就不上了。但是作为学校来讲,不可能注销其学籍,否则是违法,却也很难从家里把她再拉到学校来,只能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
 
所谓“送教上门”,实际上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学校的设立就是集中教学资源供孩子们集体学习的场所,教师不可能为几个辍学的孩子而频繁地单独家访和补课,不过是以这种方式保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质性辍学儿童与学校之间一种极其微弱的联系。学校有自己的忌惮,家长也有精明的算盘。他们清楚国家对义务教育儿童的补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住校每月补100元、每天补营养餐4元。这笔钱,学校要转给家长。每个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要通知这些在籍不在校的“辍学学生”返校考试,成绩往往惨不忍睹。
 
这种“迁就”和“苟延残喘”式控辍保学的结果,是引发后续的义务教育巩固率受到牵连,“送教上门”学生的考试成绩必定要拖整体的后腿,这又影响对学校绩效的考核评价。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尽管很难对每所学校进行过程监测,但会采取一种“区间测速”的方式,整体判断一届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完学率。比如第一年当地小学入学人数为600人,到第九年初中毕业时只剩400个,这个比例就有些离谱,需要算总账了。
 
洗脚上岸,打工赚钱:一种难以抗拒的绝对律令
人们常常在自己脑海中给贫困地区的困难人群“画像”,不知不觉间会把很多美好的意象和神圣的光环加载在他们身上。比如,一定要这些贫困人群乐山乐水、坐看云淡风轻,君子固穷、丈夫耻于言利。一旦在现实当中发现反例,总不免哀叹斯文之不复,教化之不存,原来所谓“礼失求诸野,善在黎民”的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转而去叨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难念的经。
 
11月中旬,接待一个文旅产业的专家服务团。在完成了两天的实地考察后,临走之前,与县政府各部门分管领导开了个调研座谈会。一开始大家还比较拘谨,两三个人讲过,聊开了之后,便敞开吐槽起来。
 
一位领导谈到,要提高村民的意识。实话说,提高意识这个话,我这几个月里经常听到。起初有点不知所云的感觉,似乎是病句,缺个修饰的定语,提高什么意识?后来逐渐搞懂,所谓提高意识,大体指摘的就是老百姓观念落后。那么,结论自然就是“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具体到这位领导,他所讲的意识到底是啥?他讲了一个具体例子,说我们好多村寨在梯田景区,游客刚落地,小孩子就跟在后面碎碎念,给我钱给我钱,给我一块钱。他把球踢给教育局领导,老人又不能教育,不会汉话,教育部门应该对小孩子加强教育。教育局领导不背这口锅,说很多这种小孩子,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学生,其实是学龄前的儿童,他们这样说,究竟是谁教的?
 
这类事情,我也遇到过。8月份陪一个教育扶贫的代表团考察A村。虽是贫困村,但坐拥梯田美景,来来往往的游客日渐增多。考察团的一位女老师,看身边的一个小男孩特别可爱,掏出手机对着他就是咔嚓咔嚓几张照片。小孩倒也配合,不料随后一句话大煞风景,给我钱,给我钱。我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只好装聋作哑。那位女老师大概也做如是想,跟着队伍继续往前走,留下小男孩进退两难站在那里。
 
这个场景会不时闪现,直到这次,与柬埔寨男孩、P乡小姑娘的大气和自信形象构成对比。小孩子对金钱的意识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放大为,地处落后闭塞的边疆贫困地区,一种现代性的货币观念是如何发育的?
 
我到Y县这个国家贫困县的第一天,就请办公室的同事要了县志,没事就翻一翻。这是以前驻村调研时养成的习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搜罗地方志,这是了解风土民情、生产生活状况最方便的入口。不过,往往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方志编撰工作也更受重视,也容易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积累起足够厚重的材料。我在长三角调研的时候,知道有些行政村都有村志(当然大多不是出版物),乡镇则基本都修志,那可真是蔚为壮观。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