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尴尬的小费(2)

时间:2019-10-0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陈季冰 点击:
 
至于小费该什么时候付?怎么付?更是大有讲究。如果你入住一家酒店,应该给为你搬运行李和清扫房间的服务员付小费,而不是给酒店前台付小费,但你可能从头到尾都见不到清扫工一面,而且每天为你清扫房间的可能不是同一个人。于是,你应该每天一早离开前在房间的显眼位置放一点现金小费,有些人还会考究地写一张便条,甚至把消费装在信封里。总之,你应该让服务员一看就知道,这几块钱是你特意留给他(她)的。否则他(她)是不会拿的,因为他(她)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偷窃了你的财物。
 
 
至于小费支付的方式,一般来说当然用现金零钱是最好,你付了小费,还要让对方找钱给你,多不好意思!但有时你身上不一定带着合适的零钱,甚至压根就没带现金,只有信用卡,那么,直截了当地报一个小费的数额给对方,也不会太失礼。比如你在一家餐厅里吃饭,花了12.5欧元,结账时你掏出信用卡,直接跟服务生说:“请刷15欧元,另外那2.5欧元是给你的。”你一定会收获一个热情的感谢。
 
在今天的西方,也像中国的情况一样,各种网络经济和零工经济蓬勃兴起,这使得小费的传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困扰。许多交易和支付现在都是APP上完成的,这产生了两个新问题:第一,对于那些为我们提供了服务、但我们并不需要见面的人,应不应该给小费?第二,我怎么知道我通过手机付出去的小费真正给到了那个为我服务的人,而不是被那家电商给占为己有了?
 
我最近读到一篇报道说,根据《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杂志去年12月对1000多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感觉如今应该付小费的场合比以前更多了。
 
对许多西方人来说,他们也在摸索新的小费规则。还有人认为,在网络经济和社交媒体时代,分享和推荐是最好的小费。
 
我去过的地方有限,根据我有限的经验,小费文化广泛存在于欧美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里,在东亚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统。说起来具有讽刺意味,30多年前我专门学习英语口语的时候,用的教材里有一篇专门讲到小费。记得磁带里那个美国男朗诵员说:“你们中国已经没有了这种有损人尊严的东西,我们美国还不行。”过去几十年里,西方国家中各种左翼的平权运动风起云涌,为什么就是没有触及小费这个领域呢?
 
据我所知,前苏联地区、东欧、中亚等大多数国家,小费并不十分流行。当然,如果你在这些地方旅行,你愿意给小费,肯定会很受欢迎。毕竟,没有人不喜欢意外之财,哪怕看上去有些不劳而获、甚至嗟来之食的味道。我听说,在中东的一些穆斯林国家,还有人做完礼拜后往清真寺里的工作人员手里塞小费的……
 
 
去越南那样的国家,小费虽然不需要,但消费者却必须在许多地方支付另一种额外的费用。过海关、边检等一些地方,往往需要在护照里夹一张10美金的现钞,否则,等待你的可能是无穷无尽的麻烦……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这看成是某种形式的“小费”。不过,这种事情若是发生在欧美或日本,肯定有人将被开除、甚至吃官司。
 
当然,即使在西方国家,也有明确不收小费的地方。2017年8月的某个炎热午后,我在莱比锡老城市政厅边上的一家餐厅里美美地享用了一顿德国风味的酸牛肉加土豆丸子。结账时我多给了两块多欧元,没想到德国服务员阿姨用很大的嗓门冲我喝了一声:“我们这里没有小费!”
 
她的坚决而又生硬的态度知道现在依然留在我印象里,毕竟,莱比锡曾经属于东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