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主任交给我一项任务,让我每天早上去教室生炉子。
这不是一项被委以重任的工作,而是一份惩罚。年代久远,我已经无法回忆起到底是因为上课时做小动作,还是因为某一次打架。有一次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我长得像猴子,我不依不饶一直跟她对骂:“你才像猴子呢!”从课堂跟到教研室,从教研室跟到她家。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这些小孩子也继承了社会上的造反精神。或许因为一记事起我们就在社会上跑,父母把我们散养在大街上,我们的胆量和自尊心都超强。
每年11月,山西进入漫长的冬季。晨读早上六点开始,我每天早上五点半前要到学校,在同学们到来之前生好火。教室的前部、后部分别有两个大铁炉。我要去找柴,取煤,揉一团报纸燃起火。考验我的并不是生火技术,对在山西长大的孩子来说,这是从小必须练就的基本技能。
让我畏惧的是冬天清晨五点多的黑暗,还有县城的寂静。从我家辘轳把街出来,要穿过漫长的三隍庙街,经过黑漆漆的天主堂,才能到达零星有几盏路灯的县城主街。
到底是孩子,还是有怕的东西。
每天早上,起床穿好衣服站在院子里准备出门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的都是各种鬼怪故事。我攥紧拳头,迈步进入黑暗,视觉和听觉处在高度紧张之中:我做好了随时邂逅无头女鬼的打算,也有突然要和吊死鬼搏斗的心理预案。
走到县城主街才会稍微放松一下,我开始对县城清晨的秩序着迷:你会看见一男一女在路边等长途汽车,他们要搭开往太原的最早一班车,你知道他们快要结婚了,这一定是去省城买东西;也能看到监狱里的公安队伍,狱警们一大早荷枪实弹在县城的街道上拉练;也能看到下夜班的工人,他们从西门的大坡上骑自行车下来,风驰电掣地回到他们的床铺。
他们与我擦身而过,没有人留意他们的出现帮助了一个恐惧的孩子。我注视着他们,站在太阳升起之前的马路边,站在我的城池里,他们成为我的世界,我的主人公。
我上的实验小学过去是狄公庙。狄青是山西汾阳人,所以县城会有这样一座老庙。高年级同学常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有人有一天早上在体育器材室看到了三个穿白衣的鬼在半空中飘动。也有人会给我们讲,有人一天晚上在教工灶上,看到了穿着古代衣服的一家人。
当我推开学校厚厚的大门(也就是厚厚的庙门)进入校园的时候,又恢复到了紧张的状态。学校里一片黑暗,我找钥匙打开教室的门,然后点着蜡烛。当蜡烛的灯光燃起的时候,我迅速用目光搜索教室的每个角落,发现安全无恙才慢慢放下心来。
我去煤堆取煤,回到教室开始生火。当两个炉膛里跳跃起红色的火焰时,我要把所有的窗户打开,拿一个作业本把弥漫在教室里的烟扇出去。离同学们到来还有一段时间,我会拿起粉笔,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漫无目的地画些图案。这块黑板记录了我的心情。
我会在第一个同学到来之时把这些图案从黑板上擦掉。
但,那一片深邃的黑暗,连同冬天刺骨的寒冷;屋檐下的冰凌,连同手上裂开的口子;天边出现的第一抹亮光,连同嘴角突然尝到的一丝咸味——才发现自己已经流下眼泪,这些没有人可以从我的心头抹去。
上初中的时候,班里出黑板报的工作正式落在了我的头上。从设计版式、报头到编辑内容,都是我一个人包办。找报纸杂志抄写一篇散文、一首诗,再写一些时事新闻,内容很容易填满整个黑板。但用今天的话讲,叫流量很差——同学们不太在意我写的这些东西。班主任跟我谈话,让我出一些能够吸引同学的内容。
想来想去,我准备增加智力测验的内容,有谜面就有谜底,这样增加与读者的互动,不愁他们不看黑板报。
20世纪80年代非常流行智力测验,人才匮乏的国度急需寻找一些天才。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天上课,突然从外面进来一群成年人。我的心跳了一下,以为又是来打预防针的。我从小怕打针,一看这个阵仗肌肉就已经紧张起来。但进来的人是县教育局和体委的,他们来寻找神童。
办法是在纸上写一个字放进信封,让我们每个同学用耳朵听,然后猜里边写的是什么字。据说在外省,发现了好多可以用耳测字的灵异少年。但测试下来,我们整个班都没有这样的人才。不过这突如其来的造访让我们45分钟的课程缩短了很多,在枯燥的课堂上,这像是一个节目。
出谜语和智力测验题,一直是我在黑板报这一旧媒体时代最常使用的互动手段。到了高中,因为我们中学是省重点,所以国家给每个学生每个月一块钱的班费。班主任说,不如每天在黑板上出一个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样可以拿班费给猜出来的同学买奖品。
有一天又出黑板报,我发现自己毫无准备,忘了找一个现成的谜语。那时有一首叫《阿里巴巴》的歌风靡全国已经很多年了,我突然想到一个恶作剧,出了一个根本没有谜底的谜语叫“阿里巴巴吃苹果”。
写完想了想,又写下:打一成语。
同学们围拢在黑板前,皱着眉头互相探讨着“阿里巴巴吃苹果”到底是什么意思。要好的同学把我拉到墙角,让我透露谜底是什么。我笑而不答,也无从讲起。
这道谜语成为一个悬案,伴随了同学们的高中生活。
大四那年,我买了第一部手机,是摩托罗拉的。随后,手机那样深刻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都未曾预料。随着苹果手机的普及,我的很多同学也成为“苹果教”的信徒,在聚会的时候会谈起“苹果”,谈起乔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