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庸臣焉知亡国痛(2)

时间:2020-12-14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王学斌 点击:
 
  那桐好听戏,亦喜唱戏,是个十足的票友。早在发迹前,便常出没于京城各大梨园。比如一回那桐赴庆和堂给同僚志小岩做寿,“呼林桂生、小金弹琵琶唱《玉堂春》,苏曲绝佳。小金复唱《教子》,老生亦好”。可知那桐对于戏曲,颇为内行。袁世凯于是投其所好,施以猛药,不时做东邀请那桐听名角名戏。另外,每逢那桐之母生日,袁就一掷千金,出资将京城有名的戏班子请到那府演出。
 
  同时,袁还从那桐身边亲属下手,对他们倍加关照。如袁曾授意徐世昌,让其接近那桐之弟那晋,并与之换帖,结拜为异姓兄弟。然后袁顺水推舟,提拔那晋,“锡侯弟经袁制台、铁侍郎奏充襄理京旗常备军营务”。如此细致周到的“关怀”,自然使那桐感激不尽,从而甘心与袁互为奥援,结成政治联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四月初八,那桐“与徐菊人制军订兰谱”。自此,袁世凯、徐世昌与那桐三人,同坐一条船,同吃一碗饭。
 
  四
 
  清末朝局,一大痼疾便是干部年龄结构的严重失调及官员任免的极不合理。像李鸿章、张之洞、鹿传霖、刘坤一这样的“20后”“30后”官员已大半凋零。彼时,“50后”老当益壮尚且能饭,“60后”精力充沛是骨干,“70后”锐气十足需磨炼,这本是属于他们干事业的年代。然而,袁世凯蛰伏洹上,端方蒙冤革职,善耆难获重用,铁良屈就闲差……朝堂之上,放眼望去,净是昏聩的“30后”、稚嫩的“80后”与尸位素餐的庸臣。亲贵见用、贤才见弃,一旦有变,朝廷自然遭遇无人能信、无人可用之尴尬。
 
  那桐身处此危局中,除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便是与徐世昌谋划袁世凯出山事宜。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首义爆发。次日中午,那桐“接到各处来电,知武昌新军变乱,据城戕官,鄂都避往汉口,提督张彪被害”。其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当访菊人”,而不是向载沣或者奕劻汇报。午后,那桐、盛宣怀来拜访徐。接着徐、那二人又去庆王府同奕劻密议。三人“久谈”,至于内容,那、徐二人在日记中皆只字未提。他们身居高位,心机重重,安全起见,自然不留痕迹。不过当时掌管军咨府的载涛因接近核心层,洞悉内情,认为“革命爆发,那、徐协谋,推动奕劻,趁着载沣仓皇失措之时,极力主张起用袁世凯。袁在彰德,包藏祸心,待时而动”。不久,那桐又请辞协理大臣一职,为袁氏入主内阁铺路。11月13日,朝廷降旨,批准那桐辞职,并委任其为弼德院顾问大臣。
 
  待袁世凯甫一回京,那桐当天便迫不及待前往拜见。此后,袁、徐二人与那桐之来往便愈加密切,这在《那桐日记》中颇有体现:
 
  九月廿六日袁总理组织内阁成立,由袁总理召见,署名矣。
 
  初六日(11月26日)因昨日感寒,手足麻木作烧舌痛,宣誓太庙典礼未能恭往陪祀……夜袁慰廷、徐菊人来谈。
 
  三人私下过从频繁,定是有要事相商,恐多半与清帝逊位一事有关。更堪玩味的是,自从11月26日夜里与袁、徐二人密谈后,那桐便称病不出。起初只是请假十日、十五日,后来干脆续假二十日,闭户谢客,直到清廷覆亡。同时,这期间袁世凯“派卫兵二十六人来家常川守护”。可知那桐此举实乃与袁、徐密议之结果,其告病养疴是假,免责避祸是真。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宣布共和。面对这一旷古巨变,那桐于日记里写道:“昨日呈进皇太后、皇上如意二柄,今日蒙恩赏还。风定天晴,气象甚好。此后遵照临时大总统袁通告,改书阳历。”江山鼎革,王朝倾覆,那桐非但没有痛心疾首,愤恨萦怀,反而满怀喜悦,相机而变。可见在那桐心中,唯有个人利益最为重要,所谓江山社稷,犹如天边浮云尔。
 
  《那桐日记》之卷首,撰有这么一段话:
 
  尝见吾叔父逐日书写笔记,垂三十年不辍,身心功夫与年俱进,历历可考;且偶遇往事,随意披阅,如在目前。吾甚羡之。自今伊始愿效所为,既承家法,兼可自励。
 
  或许当年之那桐,曾真心打算以日记自醒,励志做一个国家栋梁。可惜岁月催人变,通览这百万余言,人们体会到的却是一部鲜活而惊心的“庸臣成长史”。读罢整部日记,再翻至开篇,回看这一段,顿觉啼笑皆非,好似被这个叶赫那拉氏“黑色幽默”了一把……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