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孙荪老师,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和他虽然不常往来,可是那种友情早已埋藏在心底,一如美酒,时间愈久,愈感淳厚。孙荪老师年长我十多岁,还是在少年时代,因仰慕他的学识与才气,便成为追星一族。后来因为文学而拜访他的次数多了,他逐渐地成为我的老师和挚友。
孙老师是永城刘河乡人,十八岁负笈求学,凡五十余年,道德文章誉满天下,是知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亦是永城人的骄傲。我和孙老师虽是乡党,可是我在永城,他在郑州,相见一面却有诸多不便,平时一个电话,节日一句问候,彼此的友情尽在其中。2012年的春夏之交,因我的一本散文集即将付梓,去郑州校对清样时顺便去看望孙老师。他异常的兴奋,除一再表示祝贺外,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拙作平添了不少光彩。
2015年我的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杀青,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孙老师百忙之中欣然作序,字里行间倾注了无尽的情怀。要知道他当时还患有眼疾,令我多有不忍。这中间除了一番情谊,更多的则是提携、关爱、期许。因出版社急着催要书稿,便相约去他家取序文。很早就听圈内人士说,孙老师好酒有量,临行前我便带了两瓶远方朋友送的酒,又买了永城名产——酂城糟鱼。孙老师出门相迎,眼角眉梢都是笑,情笃笃有长者风,名声与架子成反比,更增加了我对他的钦敬。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这首描写离别聚首的诗篇,低回婉转,很能道出人生的况味。朋友间相见时的亲切与热望,无话不谈的情趣与共鸣,都显得时间飞快。一晃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孙老师一再挽留共进午餐,无奈出版社的人正等着,他才邀我至书房,把事先写好的一幅书法作品送我,内容是唐朝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我俩真是心有灵犀。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诗,实则胜过千言万语。山静云动,惠风广布,千里传音,都随友情而至。
鉴于孙老师的文学成就及声望,永城市委领导盛邀他以赋体的形式,写一篇涵盖永城历史文化的文章。为此他在电话里不无伤感地对我说:“此时眼睛正在治疗阶段,医生嘱咐一定要好好的休息,不能看书写作,曾推掉了许多需要捉笔的公事和私事。但写《永城赋》是绝对不能推的,因为是故乡的土地和人民养育了我,给了我艺术营养和成长的关爱,为故乡略尽绵薄之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写好《永城赋》,他抱病工作,除要求我搜集一部分资料外,还两次到永城实地考察,开座谈会,深入了解情况,查阅史料,并且数易其稿,多次征集永城各界人士的意见,仅用600多字,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永城赋》。他还用自己擅长的行草书体,恭恭敬敬地书写好,一并赠予故乡,赤子情怀跃然纸上。
2016年1月,河南省作家协会将在永城市太丘古镇设立创作基地,镇党委书记孙利先生托我向孙老师求幅题匾,内容即是“太丘书院”,孙老师当即应允。取字那天,他接到电话就嘱我,这次设家宴,一定要开怀畅饮。考虑到孙老师的眼疾,虽开怀但未敢畅饮。闲谈中才知道退休后的孙老师,把大部分精力用来探讨书法艺术、研读古文上,使庸常的日子多了含蓄的韵致和深沉,少了浮躁的热闹与喧嚣。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飞扬灵动的书性,传统经典的智慧,便是照亮他生活的信念之光。
直至红日西坠,才依依不舍地和孙老师道别。一刹那,便想起了一首古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
友情如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