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跟父亲通电话,商量春节怎么过。父亲提出了新年愿望: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二,每天晚上六点至九点,尽量都别串门了,一家人聚在客厅里看看电视、拉拉呱。
初听父亲的新年愿望,我当时感觉非常可笑。这算什么愿望,太平常了,平常得几乎和吃饭呼吸一样简单。但沉思过后,我才正真明白父亲的心思。虽然看似简单,可我们谁又能够真正做到呢?
是啊,我们小时候,家里没电。每天晚上,我们姐弟几个围在煤油灯前写作业,母亲在炕头借着一点灯光给我们缝补衣服,父亲坐在马扎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偶尔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写完作业,弟妹们纠缠着母亲讲故事,无非就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这些传统的故事,不知听过了多少遍,但我们还是津津有味地听得入迷,每次都能听出新意,每次都能感动得热泪盈眶。场面是如此地温暖、安详。
一九八一年,包产到户第一年,麦子大丰收。家家户户都囤满缸盈,谁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粮食,都舍不得出卖。父亲赶着牛车,卖了三麻袋麦子,到县城买回了一台十二英寸黑白电视机。虽然很稀奇,我们写不完作业是绝不会开电视的。一家人坐在电视前面,虽然眼睛都盯着电视屏幕,但偶尔也会聊上几句,母亲有时看不懂的情节,还会请教我们。虽然没有了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的韵味,但一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还是非常惬意、和谐的。
后来我们慢慢长大,陆续外出求学,找工作,结婚生子,每年回来与父母相聚的时日也就春节这几天。拜访老师,同学聚会,走亲串友占去了大部分时间,每天回到父母家中已经很晚,有时父母已经睡下,想和我们拉拉呱都没有时间。
现在电脑升级了,网络发达了,手机也能上网了,可人与人当面交流的机会却少了。不论我们还是孩子都成了低头一族,有空就对着屏幕跟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认识的,不认识的,见过面的,没见过面的人无话不谈,可面对父母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总认为多给父母一点钱,多买点好吃的就是孝顺了,可我们却不了解父母真正的需求。
其实,对我们做子女的来说,父母的要求并不高。孩子们在身边多待会,陪他们聊聊天,拉拉呱,说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哪怕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陪他们闲坐会。或者陪他们一起看会电视,一起吃顿饭,在盼了一年的春节这几天与他们多待几个小时,也成了奢望。
亲情不容易被遗忘,亲情却容易被忽略。有时忽略也是一种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