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夜晚照明一直用煤油灯。说起煤油灯,一丝光亮便挤进了我的心房,仿佛一下子又照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黄昏时,天边短暂出现的大片晚霞很快就被黑暗吞没了,村里便飘荡着星星点点、橘黄色的小火苗,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煤油味。母亲踏着暮色,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农田回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小心翼翼地从灶台上端出煤油灯,“哧啦——”划根火柴点燃,霎时,幽暗的小屋就亮了起来。煤油灯那微弱的火苗,在这无边无际的夜色里,显得那么冷清。 两分钱一盒的火柴要数着慢慢用,不可以随便划上一根。母亲抓一把柴火凑到煤油灯上引燃,这可以省下一根火柴。等到锅里升腾起来了,一掀盖腾起的热气,能让那闪烁的灯头左右摇晃,那光亮就显得更加微小了。煤油灯就放在靠墙的一角,时间长了,墙上就会熏成一道黑黑的印迹,煤油灯烟大啊。 一家人围坐在一块儿准备吃饭时,母亲就一只手端着灯,另一只手小心地罩护着灯头,从厨房来到堂屋,放在饭桌的正中,然后把饭菜端上饭桌。昏暗的灯光下,我们津津有味地喝着玉米粥,吃着用玉米面或是红署干面做成的窝头馍,“咯吱咯吱”啃着咸菜疙瘩,温暖的火光映照着一家人的幸福。 晚上看书做作业时,把煤油灯放在倒扣过来的碗底上,时间长了,灯芯上会烧成硬硬的结块,吸上来的油很难透出来,灯头小了,光发暗,书上的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母亲会用针尖拨划一下,把那些硬结除去,让亮光变得稍大一些。灯头一大,黑烟带着煤油味呛得鼻子发黑,嗓子发干。奶奶是最疼煤油的,只要一见灯头大了,就唠叨着用针把灯头调小。 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在昏暗的灯光下,也能把鞋底上的针线排列得比我写的字还要整齐。我们全家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她一针一线做的。白天,母亲买些白棉布,按照各人的脚剪好,晚上纳“千层底”儿,不时地把针在头皮上轻轻地擦一下,这是小时候我最熟悉的一道风景。有时,母亲会停下手中的活,美美地欣赏一下自己的“作品”。母亲的脸上就溢满了幸福。母亲缝衣服、纳鞋底的声音,也成了催我奋进的鼓点。母亲总是让煤油灯离我更近一些,她说针线是熟路,不需要那么亮,小孩子读书费眼睛需要亮光。母亲的愿望很小,只是盼着我好好学习,将来能有出息。 煤油灯点亮的不只是夜晚,也点亮了我的求知之路。上小学已认识了好多字,正是求知欲极其旺盛的年龄,于是饥不择食地阅读能够到手的一切文字。好在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我们家藏书是比较多的。就是在煤油灯的照耀下,我读完了家藏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镜花缘》、《再生缘》、《儒林外史》、《一代风流》、《三家巷》、《苦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当然,这是很肤浅的,很多地方读不懂,但足可以打发我苦涩而寂寞的童年时光。 我喜欢深夜读书,没有人打扰,可以静下心来,灯光温暖柔和,不刺激熟睡人的眼睛。当周围酣声四起,晕黄摇曳的灯火便开始温暖我的思想。困了就趴在灯旁打盹儿,累了我就对着灯光天马行空地想,盯着这灯光,心里就有一种异样的温暖。晚上更是在煤油灯下读得如痴如醉。由于太投入,一串火苗从我左侧边一下子窜到蚊帐顶,一股煳味扑鼻而来,我一下子从床上弹起来,用力把火苗打熄。那晚,我怎么也睡不踏实,父母知道后也没有训斥,只是母亲把缺口补上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把煤油离蚊帐太近了,那盏昏黄的煤油灯陪我走过了很多个充实的夜晚。 那个年代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很紧张,煤油要凭油票到供销社去买,每人每月二两,那点煤油对于起早贪黑的庄户人家来说无疑是不多的。为了节约油,农户早吃晚饭早睡觉。要等到天完全黑了下来,才舍得点起它,煤油灯忽明忽暗,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除非迫不得已才将光亮调高。每月发下的煤油票,没有学生的人家还能凑合过去,有学生的则不够用。有些户晚上纺棉从来不点灯。有月亮时到院子里借着月光纺,没月亮时就在屋子里摸着黑纺。由于我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我们家用煤油不困难。现在想来,那时一家人围灯而坐,或吃饭,或干活,竟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温馨。在昏暗灯光的陪伴下,我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四年级时,开始安排晚自习课。不到天黑,同学赶集似的往学校里云涌,迫不及待地点燃自己的煤油灯。刹那间,很多火蝴蝶在教室里飘舞起来,一股股黑烟也随之升腾开来,空气中弥漫了浓浓的燃油味。老师简要地布置一点儿作业便由我们自己温习,开始我们还能安静下来,渐渐地就交头结耳起来,嘤嘤的低谈演成了嗡嗡的嘈杂声,老师威严地咳一声,教室里又重新安静下来。有时候,风一刮,所有的灯都被吹灭了。女生们总喜欢惊叫,调皮的男生也总是喜欢跟着起哄,在黑暗中捣乱,踢男同学一脚,拽女同学一下长辫子,教室里乱成一锅粥。这时,有“嚓嚓嚓”的点火柴的声音,没有火柴的同学就会去借火。装满了油的煤油灯对火,容易流出油来。有的人就会从作业本上撕下一张,卷成条去点,可是还没到半路,就灭了;有的人把纸条伸进油灯里,沾点煤油去点,可是还没回到半路,火就烧到了手上,扔都来不及了;有的人一手拿灯,一手遮风,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回到座位上。不一会儿,煤油灯慢慢亮了起来,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 为了不让风再次把灯吹灭,我们常常把书对开,立在灯前,自己则靠近灯看书。有时从作业本上撕下一张纸来,卷成筒儿用唾液粘起来套在灯上防风。由于纸薄易燃,很快就烧了。不爱学习的同学,用圆规上的铁尖不停地调长灯芯,这样煤油坚持不到下课就没了,正好给自己找一个不用看书的理由,一会儿要借油,一会儿又去借光……堂而皇之的消磨时间。有热心者将自己的灯油借给他一点儿,偶尔会撒了油引起不大不小的火灾,欢快的火苗窜得老高,周围的人慌作了一团。就这样,在嬉笑磨蹭中,一晚上就过去了。 放学了,同学们大多成了花脸猫,两个鼻孔黑乎乎的,有的眉毛、头发都被灯火燎着了,发出一股焦味,天黑看不见他们揩出的鼻涕也是黑乎乎的呢!不过大家习以为常,见多不怪。 也许现在的人看来,点煤油灯的年代是多么贫乏而落后。其实煤油灯下的生活是清贫,但更多的是单纯、质朴和快乐。 有时,我会把点着煤油灯,放在距离墙壁不远的桌子上,然后把手放在灯与墙壁之间,将五个手指做出一张一合的动作,土墙上就会出现小狗张嘴、大雁展翅的形状,将两只手握在一起,然后将指头一动一动的,墙壁上便会现出长角的小牛、长耳朵兔子、喜鹊理羽毛等图形来,逗得大家哄堂大笑。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因为煤油灯的亮度小,周围是昏暗的,反倒凸显了灯光效果。而白炽灯亮度大,整个屋子亮堂堂的,反而不易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