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节期间,我在家看电视时,正赶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题节目《唱响新时代》郴州专场10月3日首播,回看时,又观看了十八洞村专场。于是,在做张家界旅游攻略时,就把十八洞村收进了我的高德地点搜索目录中,也想感受一下有着“小张家界”美称的十八洞村。 10月6日,我们刚游完张家界的主要景点之后,立即驱车前往十八洞村。 下午3时左右出发,走过一段段弯曲的柏油山路,终于盘旋到中国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到达十八洞村时正下着细雨,雨中的十八洞村,空气清新,风景如画,既有婺源乡村建筑风貌,又有兔耳岭的自然景观。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西部的武陵山脉中段的湘黔渝交界处,因为村里有个名为“夜郎十八洞”的溶洞而得名。十八溶洞,洞洞相连,洞内景观奇特,神态各异,巧夺天工,被誉为“亚洲第一奇洞”。外界一直有人误以为十八洞指当地的十八个溶洞,其实,十八洞是一个超级溶洞群,用垂直软梯才能进去,接着通过一个仅可容身的更小洞口,一个人匍匐进入后才豁然开朗,慢慢可以发现其中的18个岔洞。 这是一座住着近千个苗家人的村寨,人人都穿着自家缝制的传统苗衣,来自自然的衣料,穿起来韵味十足。这里有个习俗,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火塘,终年不熄火。其中一个原因,是要将火种一代代传下去。此外,这里地处素有花垣“南大门”之称的排碧乡,是高山溶岩地区,气候较寒,冬长夏短,燃着火可以取暖。火塘上方从房顶上悬一挂钩,通常都是挂着腊肉,被火塘的烟火熏成木炭似的黑色,十分美味。 2013年前,十八洞村几乎与世隔绝,这里的山,这里的水,不用画笔与颜料,一幅幅山水画便跃然纸上。村里有句俗语:“三沟两岔山旮旯,红薯土豆玉米粑,要想吃餐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便是该村贫困面貌的真实写照。以前村中不通路,车进不去,祖祖辈辈靠着传承下来的最古老的耕种方式生活,这也使得这里仍保留着独特的苗家风俗习惯,有着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每到春节,这里便有抢狮、接龙、打苗鼓等传统习俗;每逢赶秋节,这里便组织舞龙、上刀梯、椎牛、唱苗歌等活动。淳朴的苗人在这青山绿水间,做着一切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背篓,也是十八洞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为湘西70%都是山地,百姓出行都离不开背篓。有的山里人如果不背背篓,会觉得不自在,不会走路。 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考察的寨子叫梨子寨,是十八洞村4个寨子中最小的一个,只有23户人家,108人。从那时起,中国的扶贫事业在湘西迎来历史性时刻。十八洞村成了全国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开启了精准脱贫的征程。从此,十八洞村得以新生。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十八洞村摆脱贫困、焕发生机,村里新一代年轻人也回来了不少。2014年初,县里扶贫工作队来到了十八洞村,和村民们一起改房、改厕、改圈、改浴,为村里铺上青石板路,建好停车场,修起游步道……仅一年时间,全村水、电、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很快得到全面改善,十八洞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走进十八洞村,村口石碑上的“精准扶贫”四个大字格外醒目。“精准扶贫”理念从这里走向全国,数千万贫困百姓,命运因此而改变。十八洞村也实现了从深度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的蝶变。乡村旅游、猕猴桃种植、苗绣……一个个扶贫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牢记总书记嘱托,十八洞村的父老乡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幸福小康生活。短短数年间,十八洞村就从一个深度贫困村变为全国文明村,这一成就令人瞩目。 作为全国文明村镇的十八洞村,又不止于此。向贫困宣战,不仅要有物质的投入,更需要催发内生动力。美好的生活,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生活水平,还包含“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根、提振精气神,让精神的力量发挥先导作用,才能让村民们真正从思想上走出贫困。”村支书如是说。“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村民们自己总结的“十八洞精神”,生动诠释了如今十八洞人的精神家园。 “雨露阳光,润我家乡,饮水思源,自立自强。”这是十八洞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家中,在各家堂屋最显眼的地方,挂着***总书记和大家围坐交谈的照片。村民们情不自禁地说:“感谢我们的总书记!那会儿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节能灯。现在日子好了,人也精神了!”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儿回来了,人的心儿也回来了。” 当天晚上,我们入住的“幸福人家”客栈,10余位苗族村民围坐在火堆旁,柴火熊熊燃起,几口“苞谷烧”下肚,苗族妇女便敞开了心扉,唱起了苗歌:“总书记来十八洞,精准扶贫送春风。七年过去一转眼,苗寨如今换新颜。从前汉子单身苦,如今娶上巧媳妇……” 苗家人唱苗歌不用写歌词,嗓子一扯开,全是苗家人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