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父亲从蓝田走来

时间:2022-07-15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雷晓明 点击:

  秦岭北麓,关中平原南部,离西安四十公里有座古老的县城——蓝田县。县城历史悠久,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人类的祖先蓝田猿人和美名在外的蓝田玉源于这块土地,这便是我父亲的家乡。

  离县城四公里的营上村,有两百多户人家。九十多年前,父亲出生在这里。营上村坐落在县城东南边的山坡上,南近峣山,西临辋河,向西约十公里与白鹿塬隔河相望,百姓世代农耕。

  父亲出生刚三个月,祖母便因病离开了人世。幼小的父亲因为没有奶水喂养,成天饿得哇哇哭叫,全靠八九岁的小姑奶奶抱在怀里在村上东一家、西一家的,上门央求坐月子的妇女给几口奶水。村上人甚为同情,一些刚生孩子的好心年轻妇女,有多余的奶水便给父亲喂上一两口。后街上有户阎姓的人家,媳妇生孩子不久,父亲每天到她家喝一两次奶水,时间久了,这位善良的妇女干脆认我父亲做干儿子。在这样艰难的岁月中,父亲就这样顽强地一天天长大。

  旧时陕南农村山区,农民靠种小麦、玉米庄稼为生,山坡常年干旱缺水,收成很少,生活极度贫困。父亲家祖辈靠种田为生,屋后的山坡上仅有两亩薄田。父亲就随曾祖父下地做帮手,干些农活。小姑奶奶出嫁后家中就剩下爷孙为伴。再后来,祖父再娶,又先后生下四个孩子,日子过得极为艰难。那一年,父亲听到村上老人们讲蓝田县附近的大山里,有一支红军部队驻扎。老人们谈论着红军部队不同其他军队,是帮助穷人的部队……这让父亲萌生了去找红军的念头。

  1936年的一个清晨,父亲与村上一个小伙伴,瞒着家人,悄悄踏上了寻找红军部队的道路。两人冒着严寒,翻山越岭走了几十公里,又冷又饿,终于赶在天黑时找到了红军部队的驻地,连长、指导员热情地把他俩带到了连部,让炊事班下了两碗热腾腾的面条。当晚,他俩在连部美美地睡了一觉。父亲当年刚十三岁,他这一走再回到家乡就是十七年后的事情了。父亲因年龄小,身材瘦弱,被分配到连部当通讯员,没过几天,父亲所在部队奉命前往华北,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战斗岁月。他随部队先后转战华北、西北和华东各地,经历过各种战役战斗数百次。

  父亲随部队转战南北,无固定居所,无法与家乡亲人们联系,杳无音信,村上人都以为父亲已经牺牲了。1949年父亲参加了大上海的接管工作,日夜奔忙,后来转业到江苏,最后落户镇江。父亲思乡情深,1953年冬天终于回到日夜思念、阔别整整十七年的故乡。得知我父亲回来,整个小山村都沸腾了,乡亲们都想不到父亲还活着。那年父亲刚三十岁。那几天,村民每天来父亲家串门,听他讲述他这十多年在外面的种种往事,入夜父亲便和家人在炕上讲他战争年代的经历。此后,父亲每隔几年便回家一趟,我参加工作后,先后随父亲回去过六七次。后来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我便和两个弟弟则每年回蓝田一趟。每当我踏上父亲的村庄,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听到乡亲们讲话时浓重的陕西口音,心里总有一种特别的亲情。父亲极重报恩,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直到去世,每一两个月,便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寄回老家,还给将他一手带大的小姑奶奶生活补贴,六十年间从未间断过。

  近些年,蓝田的变化很大,县城昔日低矮的民居、狭窄的道路、破旧的店铺,全为今日幢幢楼房、宽敞的马路、繁华的街市所取代。如今的营上村两三层的楼房林立,不少农户家拥有了小轿车。农村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传统的小麦、玉米,近几年还发展了苗木种植和蔬菜、瓜果等经济植物,这些产业都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不久前,我又回到蓝田,再次见到了老屋,斑驳的土墙,低矮破旧的土屋,褪色的门窗,门前还有一棵高大的老槐树。虽然老宅历经风雨岁月,又破又旧,但这里的一切见证了父亲家乡百多年沧桑岁月的种种变迁。

  父亲从蓝田一路走来,历尽艰辛,他一路向着光明,走过了人生的九十四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