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却从未停息,十一月已翻开崭新的一页,绵绵秋雨,无尽的忧伤,弥漫在天地之间,秋雨过后,天依旧阴霾,浓雾依旧凝滞,寒冷驾驭着秋风,从遥远的北方没有目的地奔来,像疯狂的野牛阵,喘着粗气,所到之处,乱践乱踏,生命为之颤栗。 槐树的叶子在寒冷中零落,已剩无几,柳树的叶子绿中泛黄,像撕碎的褪色的绿纸条,在寒风中缓缓地翻飞,街上人来人往,为自己添置过冬的衣服,街道两边,摆满了卖各种颜色的纸的小摊,每一个摊位的前面,挤满了男男女女,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纸张和冥币,今天就是送寒衣的时间,每一个活着的人为了自己的先人在天国不忍饥挨冻,买冥币,印纸钱,粘纸衣,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匆匆的身影,浓浓的氛围,勾起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八年啊,多么漫长的岁月,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就在这岁月之河中也淙淙流过整整八年,流过九十六个月,流过近三千个日日夜夜啊,时光无声的远去,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愈来愈浓烈,就像窖藏的酒,岁月只会让其味更醇厚,劲更浓烈,韵更悠久,特别是我心灵受伤的时候,我多想靠在父亲的膝盖前,静静地回味父亲对我的关爱;在我孤立无援的时候,多想得到父亲有力的双手,为我拭去脸上冰冷的泪珠。"父亲,我多么的思念你。"这一句发自肺腑的呼唤,也许你听不到,可在我的心中久久的回荡,扩散,最后化作一滴滴晶莹的泪珠,苦涩的泪珠,滴在你的坟头上,浸透那抹被风吹起的尘埃,淋湿几把风中使劲摇曳的枯草。 我思念父亲,因为他给了我们血肉之躯,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姊妹七个(我二哥过继给我三叔),在那个没有吃穿的艰苦岁月里,要抓养六个孩子是多么的不易啊,需要多大的付出和牺牲,那就只有父亲和母亲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多次听母亲说,父亲因为个子高大,自然饭量也大,可有哪一顿让他吃饱过?没有。每天回来,就是一碗清糊糊,在碗里能看见房上的椽,七扭八歪的在碗里晃动,父亲把碗端到嘴边,只是吮吸几口,就停下了,把碗底里稠的一点留下,倒在我们小的几个饭碗里,然后用枯瘦的手背,在嘴上一抹,就算是吃完了一顿饭。由于长期挨饿,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有一次干活下山回家时,父亲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眼前一黑,就悬空摔在路上,那一次,父亲就躺在土炕上睡了几天,家里没有吃的,急得母亲只哭,村队长就到我家催父亲干活,父亲就在山背后种燕麦,由于山地离家比较远,种地的人不回家,就在那儿住下,吃的由队上负责,就这样,父亲才逃过了被饿死这个劫,后来父亲多次在我们面前提起那个村队长,对他依旧非常的感激。 在我们姊妹六个中,我的身体最差,经常有病,说实在的,把父亲和母亲整垮了,一有病,父亲就抱着我到县城去看病,那时就是步行,来回一趟就要走三十里路,回家后还有去干活,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出力走路父亲不怕,怕的就是没有钱,母亲说起这些,就哽咽着不说了,如果是针剂,还没有人会打针,父亲就请村上的一个志愿兵,毕竟他是我们村唯一一个见过世面的人,那个人说:"他没有打过针。"父亲说:"别怕。"那个人就给我打针,由于我瘦的只有皮包骨,把针头被骨头撞歪了,就提起我的皮肤,才把药注入体内,后来那个人见我玩耍时,就说:"你能活过来,人多的就憋破世界了。"我才知道我是死里逃生的一个,也是执着的父爱和母爱把我从死神的手中夺回来,这恩重如山的父爱,难道不值得我思念吗? 我思念父亲,因为他勤学的精神和渊博的知识。我父亲毕业于陇东师范(现在甘肃省平凉师范),父亲是怎么样勤奋好学,考上陇东师范,我没有听父亲说过一次,我只听说了父亲学中医的一件事,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前面也说了,由于我们姊妹六个,患病的很多,医生又少,父亲就自己学中医,因为他爱好中医,早在念陇东师范时,就买了十几本中医书,父亲学中医时,真的和古人牛角挂书一样,就在农闲时,别人抽烟休息,父亲掏出书看几页,吃惊地是父亲记忆力惊人,凡是他看过的书,就能记下,而且还理解了,时间一长,十几本中医书也看完了。村上的人都看病不易,就让父亲看病,父亲就边学边看病,而且效果非常的好。队上有一个年轻人,比父亲小十岁,也爱好中医,就跟着父亲学习,母亲说,那个人也很刻苦,如果晚上天下雨,或者不搞突击干活,那个人就来到我家,和父亲讨论医学,昏黄的煤油灯下,父亲和他勤学的身影总在我的记忆里浮现。 后来,那个人就是我们村上第一位赤脚医生,的确为我们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十里八村的人都找他看病,为了看病,他没有到儿子那儿住,就自己一个人住着,直到他七十岁,还有人找来看病,但他什么也记不清了,才被儿子接去。父亲在80年初,国家允许搞个体,就想开一家中医诊所看病,我们就觉得很吃惊,也很怀疑,因为那年父亲近六十岁了,他能考上吗?这是我们最担心的事,可父亲没有怀疑自己,他心里很明白,家里穷得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大哥已经三十岁了,还没有女人,这份重担只有父亲承担,如果不开个诊所,以后的日子咋过? 父亲就报了名,参加市卫生处的考试,结果考上了,那时一家人不知有多高兴,那也是我家由穷到好的转折点,渐渐地我家的日子也好了起来。 父亲七十岁时,不能看病,就回家干些家务活,给牛割草,喂牛,这些活干完后,父亲就又拿出书看看,我的大女儿生下来多半岁,我们要出门干农活,就把女儿放在父亲身边,父亲就给一本书让女儿看,女儿就乱翻书,我们乘机跑了,妻子也高兴地说:"这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现在我的女儿已经上大二,我讲起这些,她也高兴的笑了,竟吃惊地说:"我爷爷那么爱看书啊。"我只是点点头。 我也佩服父亲渊博的知识,记得很小的时候,如果天下雨,我们就围着父亲给我们讲故事,父亲讲的故事很好听,但绝不是农村流传的那种没有边际的故事,后来直到我上了大学。才知道父亲讲给我们的全是古代名着中的故事,《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水浒传》《聊斋志异》《西游记》《唐传奇》《搜神记》等,有些故事我至今还记着,也讲给我的女儿听。 在县城开诊所时,晚上很少有人看病,父亲就和一些老人聊天,父亲就随口说出几段古文,或者背几首古诗词,得到了许多老年人的赞叹,当然我也偷偷的竖起了大拇指。有的古文和古诗词,我到今天也没有看过读过,说来实在是惭愧。有一次,我上高一,父亲让我背《鸿门宴》,我没有背下来,父亲什么话也没有说,就把《鸿门宴》完整的背下来,我非常的吃惊,从那以后,我就下决心勤奋学习,直到我参加工作,这种好学的精神从未减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