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了,儿子得去异地的一所中学就读高中。那是一所极其普通的农村中学,离县城三十多里。虽然乘车只需二十来分钟,但一直以来我还是为此而耿耿于怀——儿子的小学初中可都是在县城里读的,而现在他走的路却背离了我期望的方向。毫无疑问,我会把这一切都归咎于他平时的懈怠和懒散。我执着地认定,没能上县城中学的分数线是他自食其果。及至看到那所学校临时搭建且拥挤不堪的新生宿舍 时,对儿子的责怪情绪简直就升级成了愤怒,我甚至于对着那些无辜的孩子也叫着应该痛定思痛。 儿子异常的沉静。他默默地看着自己的母亲絮叨着腾挪搁置箱包的地儿。或者目睹着我在走廊里一只只的抽烟。也许他是认为,任何的语言,都无法驱散母亲的担忧平息父亲的责难。我心里实在很不是滋味,所以也就懒得帮着收拾儿子的东西。老婆独自忙活了一阵,最后怅然的对我说:“算了,只能这个样子了!我们还是回家去吧!” 其时,还有好几个家长没有离开。他们坐在宿舍的床沿,都显得有些心事重重。我不准备做更多的停留,打算就此离开。儿子随我们走出宿舍来到了走廊。我径直走向楼梯口,头也没回。在就要跨进楼道时,身后传来儿子的声音。我转过身去迷惑的看着他。儿子满脸的沮丧和难受,象个罪人一样孤独的站在那里。他弱弱的对我说:“爸爸——再见!”语气里,透露出小心翼翼!我心里隐隐的一痛!一声再见,儿子说得怎就那么沉重。 我意识到了自己之前情绪的失控。 绝大多数的小孩,除非异常桀骜不驯的那种,在做下错事惹父母生气之后都会乖巧而可怜的喊着爸妈以求得到谅解。这里面有孝顺的成分,但更像是一种本能,一种害怕失掉父母之爱而产生的自我保护的本能。但是,儿子已经过了撒娇卖乖的年龄,相反,十六岁心灵里多少是会蛰伏着些叛逆的。没有强强对抗已是不易。一声再见,让我读懂儿子主动寻求心理和解的善意。他要的是和解而非纯粹单方面的谅解,十六岁的他再也不会去简单的信从一切都是他自己的过错。一声再见,提醒我去体会道别时儿子所承受的成长的压力。一声再见,唤起我对过去时光里那些道别之前美好相聚时刻的回忆。 我和儿子,既父子,亦师徒,亦朋友。每次回家,儿子不在总觉得少了些活力。我喜欢儿子陪着我一起出去走走。我会去听他讲述时下他们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儿子也喜欢听我说一些大人生活工作上的事。我们一起看某部电影共同梳理故事的来龙去脉,或者一起爬到山顶看落日余晖苍茫暮色。 对儿子的爱是深切的,深切得近乎相互依存。然而,这样的一个父亲,却时常会以一种严厉得近乎狰狑的面目出现!盛怒之中的父亲会让儿子错愕得呆若木鸡。盛怒之后的自己又会心痛不已后悔不已。爱并不是一味的训斥和监督,爱更需要诱导和鼓励。当儿子发现我的爱其实走向了偏执,他用一声弱弱的再见告诉我,关于父母,关于学习,其实他自己也非常在意。 痛定思痛,对于儿子,有什么比身心的健康更为重要的呢! 痛定思痛,父子一世,好好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