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尘封的杀机

时间:2022-11-05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陈晓平 点击:

  一本七十年前的日记,透露了一桩惊天秘密,三个年轻人被这秘密深深吸引,全力以赴开始探索……疑点此起彼伏,真相扑朔迷离,三个年轻人将如何应对?他们能成功吗?秘密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尘封的杀机

1.神秘宝藏

  廖辉大学刚毕业,在古林镇文化站当站长。最近文化站接到县里通知,要求尽快上报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抗战文物,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展览。廖辉立刻行动,挨家挨户走访,可忙了好久却没征集到一件文物,正当他急得团团转时,西山村的王木匠主动找上门来了。

  王木匠长期从事古董家具收购生意,上个月他去县城旧货市场捡漏,低价淘到一张民国时期的花梨木书桌。在修补书桌时,王木匠发现了一个十分隐蔽的暗抽屉,打开暗抽屉,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发黄的旧本子。王木匠以为藏得如此隐秘,那本子肯定很珍贵,不料翻开一瞧,原来是一本七十年前的私人日记。王木匠很失望,随手将日记本丢到了角落里。这几天听说廖辉在征集抗战史料,王木匠想起了那个日记本,便拿着它来找廖辉。

  廖辉接过日记本翻了翻,发现这些日记写于抗战胜利前夕,便对王木匠说:“本子我先研究一下,如果里面的内容跟抗日战争有关,就拿到县里去展览,如果跟抗战没关系,明天我把本子还给你。”

  王木匠说:“这本子送给你啦,不管有没有用,都不必还给我了。”

  吃过晚饭,廖辉打开那本日记仔细读了起来。

  日记的作者叫邱伟达,当年在汪伪政府供职,担任财政部警卫队副队长。这本日记从1944年元旦写起,截止于第二年3月4日,主要记述作者的日常活动。廖辉从头读到尾,没发现多少与抗战有关的史料,就在他兴味索然时,最后的几篇日记让他眼前突然一亮。

  在1945年2月18日到3月4日的日记中,邱伟达断断续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随着日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南京汪伪政权的首脑们预感到末日将至,决定把中央储备银行四百公斤金条秘密转移,埋藏到浙江宁波。汉奸头子们私藏这笔财富,是为了将来逃往国外后使用。财政部长周佛海负责此事,具体由财政部警卫队队长杨叔丹和副队长邱伟达经办。3月1日,杨、邱二人将四百公斤金条悄悄装入三十个酒坛。3月4日,他们以慰劳浙东日军为名,乘坐“勇胜号”军舰,押着这批酒坛前往宁波。邱伟达最后一篇日记是在军舰上写的,只有短短一句话——一切都很顺利,明天早上将抵达目的地。

  读到此处,廖辉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他很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但日记写到这儿就断了,后面的事无从知晓。如今是网络时代,很多资料可以上网查询,于是廖辉打开电脑,登陆百度进行搜索。

  然而,网上压根找不到与汪伪宝藏有关的内容。百度对杨叔丹的介绍非常简单,对邱伟达则没有任何提及。看来,杨、邱二人的信息还得通过其他途径寻找。

  藏着日记的书桌是从县城旧货市场买来的,这说明书桌的主人很可能住在本地,他会不会就是邱伟达呢?廖辉决定明天去县档案局查一下。

  查询的结果与廖辉的猜测吻合。邱伟达正是本县人,1941年到1945年期间,他担任南京伪财政部警卫队副队长。抗战胜利后,邱伟达以汉奸罪被捕,1948年初病死于狱中。

  几经周折,廖辉找到了邱伟达的孙子,证实那张书桌是他卖掉的,但他不知道书桌里有暗抽屉,也不晓得抽屉里有祖父的日记,对那批金条的下落更是一无所知。

  这条线索刚露头就中断了,廖辉只好想别的办法。藏宝地点在宁波,所以要探究金条的下落,还得从那儿入手。廖辉想起大学同学徐晓峰住在宁波,便打电话向他询问相关情况。

  徐晓峰告诉廖辉:宁波确实有一种传闻,说日伪军投降前,在某处秘密埋藏了一批数量可观的金条。但传闻仅仅是传闻,既缺乏可靠的证据,又没有事件的亲历者,所以很少有人相信那批金条真的存在。

  这个传闻与邱伟达的日记相互印证,廖辉寻找汪伪宝藏的愿望更强烈了。如果能弄清那批金条的下落,将获得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是对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最好的献礼。廖辉决定先独自追踪宝藏的线索,等有了明确结果再向上级部门汇报。而要揭开尘封的历史迷雾,必定要去宁波实地查访。

  第二天一早,廖辉揣着日记本,开车前往宁波。

2.寻找报纸

  抵达宁波,廖辉首先去了徐晓峰家,他把邱伟达的日记拿给徐晓峰看,俩人共同研究汪伪宝藏的下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