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凡众生中脱颖而出(3)
时间:2022-11-0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武敬敏 点击:
次
乔治·赫伯特成功后,布鲁金斯学会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子奖已空置了26年。26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他们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
其实,在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在一刹那实现人生飞跃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你之前的积累。一个人积累知识、积累智能足够了之后,就会在一瞬间获得成功。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一个老道碰到一个拿着木棍的小叫花子,告诉他怎样画一个方框,勤加练习,他日有缘,再相见时就可不必要饭了。老道走后,小叫花子闲来无事,便用木棍刻画那个方框,极尽方框之变化。
时隔不久,老道又碰到一个放牛的牧童,告诉他用那木棍从上到下拉那么一下,若能勤加练习,日后有缘,也就可以不用放牛了。于是牧童山间放牛闲散之余便用那木棍在地上或宽或窄、或疾或徐拉那一画。
四十年后,老道临终前,把这两个人叫到了一起,合写了一个中字。
这个中字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成就了书法史上两位传奇人物。
不管做任何事,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功夫。任何一种技术、技巧都需要花工夫学会,还要再花更多工夫学精。投机取巧的事是不会长久的,即使是巧门或捷径,也是功夫和经验积累达到熟能生巧的结果。一个人想要修养内心,更需要功夫,功夫到了,你就会在一瞬间获得开悟。
在《佛经》中就记载了“拈花微笑”的动人故事,将心灵修养觉悟妙不可言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手里拈着一朵花,对着大众微笑,听说就在那拈花示众和微笑之间,已经把所有的佛法都道尽了,把生活的智慧和艺术说得淋漓尽致了。但是在法会上的大众,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佛陀说的是什么。这时座中有一位叫大迦叶的弟子,却对佛陀报以会心的微笑,就这样发生了禅宗的第一次传灯。他们师徒之间完全的会心,心传密付了。释迦牟尼便对大迦叶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付嘱大迦叶。
这一拈一笑间便传递了一切,也包容了一切它所绽放着的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它让我们在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同时看到真正的自己。
很多人看到这个故事之后会觉得,原来开悟这么简单啊!其实,为了这次觉悟,迦叶在背后用了多少工夫又有谁知道呢?觉悟还是一种智慧,它是长时间思考后灵感在一瞬间迸发出的光芒,它也是历经人生沧桑后那无言的微笑。
世间的道理大多相同,所以,禅宗和庄子所讲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在一瞬间实现人生的飞跃。
专注于心,用心做好一件事
留名万世的学有专长之人,都是由于其对某一领域有所偏好,专注于心,穷根究底,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学有所成。
因此立于人世,不管做哪一行,无论做任何事,都要精神专一,有始有终。这正如修行之人想得自在,修成正果,须一门深入,方法毋杂。方法多了,智慧不及,不能融会贯通,反而一无所成。
说到此,不由想起一则故事,相传一位得道高僧来到一座无名荒山,山间茅屋中闪烁金光,高僧料定此间必有高人,遂前往一探究竟。原来,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诚礼佛,老人目不识丁,从未研读佛经,只是专注地念着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高僧深为老人的修为所动,只是他发现老人将六字真言中的两个字念错了,他指点了老人正确的梵音读法后便离开了,想老人日后的修为定能更上一层楼。然而,当一年后,他再次来到山中,发现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已不再。高僧疑惑万分,与老人攀谈得知,老人以往念咒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得高僧指点后总是过于关注其中两字的读法,不由心绪烦乱。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