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照亮人生道路的明灯

时间:2022-11-27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艾浩喆 点击:

  初见《中国煤炭报》是那个秋天。1987年我从市园林处调到宝鼎矿区。一次参加班前会学习,看到办公桌有几张报纸,我胡乱地拿起一张报纸,准备坐在那里看一看,这时来到突然科长喊我要带我到工地检查一下工程质量问题,于是我顺手塞到包里,和来到一起出去了,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家,才想起那张还没有看的报纸,于是我我从衣兜取出那张报纸,当我打开带有油墨香的报纸,《中国煤炭报》几个醒目的大字展现在我的面前,过去,我在园林处工作,接触的都是园林方面的报纸,像什么《中国花卉报》,《城市园林报》这类的报纸,要不就是还有《中国林业报》。

  而《中国煤炭报》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她。她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慢慢地阅读着报纸上的每篇文章,一直从一版读到四版,她让我从中汲取着精神营养和对煤矿的感知。我也没有想到从此与《中国煤炭报》将会有不解之缘,而她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有了这一次邂逅,我就爱上了《中国煤炭报》。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跑到办公室专找《中国煤炭报》看。

  我跟《中国煤炭报》的缘分或者说是情愫已经有二十余年了。从最初的到队办公室大家共同几张报纸看上几张,到如今我个人办公室也有了《中国煤炭报》,这些年,我亲历和目睹了《中国煤炭报》的成长与壮大。从最初的铅字人工排版到今天激光扫描照排;由黑白版面到今天的套色版面;由一报到“两报一网”的跨越;由过去通讯员邮稿、送稿到今天的网络邮件传递。一张张设计编排朴素大方、图文并茂、内容充实的报纸,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默默看着《中国煤炭报》前进路上一对对的脚印。在二十年的风雨中,相看不厌,每日静静对话如斯;随着伴着,视同人生一知己矣。

  1990年在攀煤公司太平矿的一次新闻写作培训讲座上,我有幸聆听了当时《中国煤炭报》西南记者站站长刘明德和报社编辑王正民老师的讲课,记得当时场面非常火爆,两位老师精彩演讲被掌声数次打断,互动时,讲座进入高潮,两位老师妙语连珠,机敏对答新闻写作爱好者的字条提问。会后,我们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通讯员将数十篇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交给两位老师,希望得到他们的斧正,并希望能够在《中国煤炭报》发表,也许是水平有限,那次,我们矿没有一个通讯员的作品在《中国煤炭报》上发表。

  写字的人,当他所写的文字变成铅字,散发着油墨的芳香,在报刊发表,哪怕是一句话,对于他从内心有着说不出的快感和欣慰。我所感受的这些,其他写字的人也许和我一样。正是《中国煤炭报》的引领,使我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仍然没有放弃新闻写作,通过读《中国煤炭报》照葫芦画瓢,我学会了写新闻。1993年我的第一篇处女稿刊登在《中国煤炭报》上,虽然此稿像“豆腐块”一般大小,但却给我的写作激情注入了极大的活力。

  居然见到了我的名字以及文章,当时那个激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的文章终于在《中国煤炭报》上发表了,我小心地捧着这份报纸,反复翻看,甚至晚上睡觉都在看,至今完整保留样报。须知,这是我在《中国煤炭报》上的处女作呀。当时我捧着自己习作变成散发沁人心脾的墨香铅字心情是格外的激动。现在回想起当初是如影似视、历历在目那高兴的劲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

  打那以后我每天上班的时候就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下班就伏案看书学习新闻题材的写作方法。甚至半夜的时候还在构思着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如何下笔采取何种写作手法让我苦思冥想。虽然发的稿和刊发的稿件数量是严重不成比例但我写稿的热情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坚信笔耕不辍坚持不懈就一定能经常得到刊发,后来陆续地我又在《中国煤炭报》发表了不少的文章,成为太平矿通讯员中经常在报纸上露面的小有名气的“记者”了。并走上了煤矿干部行列。

  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楚的记得,在《中国煤炭报》上我第一篇新闻小故事是《师傅与师娘》;第一篇通讯是《四招书记》;第一篇新闻消息是《矿区有个热点追踪》;第一张新闻照片是《全国煤矿好矿嫂曹映雪》……这已是20年前的事情了。

  这些年,尽管一些老编辑、记者相继退休,但后任者传承了他们的好传统、好品质,他们为人作嫁衣裳的传统没有变,在他们身上能看到老编辑、老记者的影子。尽管我没去过《中国煤炭报》社,但我每每在报纸上看到《中国煤炭报》的编辑、记者的名字,都倍感亲切。因为,我们之间特殊情感在延续;虽然我的稿件频频见报但我却与关心爱护我的编辑老师连面都没见过,只有将他们的名字深深地记在了心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