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青藤素质”(3)
时间:2022-11-30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武敬敏 点击:
次
父母身上有一个极容易被忽略的教育优势:在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内与他(她)朝夕相处。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变化的每一个细节。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些细节上的影响,会形成孩子日后待人处事的潜意识中的标准,可以说,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人生的宽度。
美国教育学家泰曼·约翰逊说:“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的命运,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的教育决定着孩子的命运。
其实,常青藤的教育理念也可以很轻松地解释为什么说家庭是最好的教育场所。常青藤教育注重小规模授课,使师生之间能够有更多机会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讨论。常青藤视大学为一个学术共同体。把一个大学分割成几百人左右的一个个小学院,使学院内的师生能够基本上认识并叫得出名字来,一个学院就像是一个家庭。其实,家庭内部本身就是对话讨论式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机会大大高于老师与学生之间。
在家庭教育中,当家长独自面对孩子,不正是“小班授课”的绝佳时机吗?况且,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基本上也仰赖家庭教育的培养。如果父母中一方选择在家全职照看孩子,则是一种一对一的模式,就连常青藤学校也无法达到这样的“小班标准”了。
一岁到高中时期是孩子成长中的关键教育期,孩子的素质就在这个阶段形成,日后人生起飞点的高低也在这一时期见分晓。而孩子人生中的教师在不断变化,可能遇到一位良师益友,也可能没有那么幸运。但父母一直在他身边,父母一直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好则好矣,差则晚矣。可以说常青藤学校最要感谢的就是那些培养了优秀的孩子的家长们,正是他们做好了基础工作,教育才能以更加有效、更加无阻力地展开。常青藤不仅是属于学校的荣誉,也是属于家长们的荣誉。
当我们看清常青藤背后优秀的家庭教育时,我们也就更加理解何谓“常青藤”。
给孩子营造一个常青藤教育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孩子是家庭的缩影。从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家庭的氛围、素质和实力,要培养一个具有常青藤素质的孩子,首先就是要为他创造一个“常青藤教育环境”。当然,这种环境不是指毗邻哈佛耶鲁,如果我们研究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家庭,就会知道它指的是什么。
奥巴马的童年比较特殊。他出生在夏威夷,父亲是肯尼亚一名黑人经济学家,母亲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两人的婚姻很短暂,奥巴马两岁的时候,他们分手了,父亲离开年轻的妻子和儿子前往哈佛继续读书。毕业后,他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回到了肯尼亚,后来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奥巴马与父亲的交集少得可怜。
父亲离开后,母亲再嫁,由于继父工作的关系,六岁的奥巴马和母亲一起去了印尼,并在印尼生活到他十岁。
在印尼,奥巴马是一个“异类”,他的长相和宗教信仰都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因此吃了不少恶作剧的苦头。他被伙伴们一起扔进泥塘,由于初学印尼语,学校的课程对他来说绝非易事。那时他性格内向,容易害羞,总是坐在教室最后面。三年级时,奥巴马写了一篇作文,写出了自己长大后的梦想是要成为总统。
十岁时,母亲与继父离婚,并带着他同父异母的妹妹留在印尼,生活十分困难,母亲自己在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还要供奥巴马读书。后来,奥巴马回到了夏威夷,他和外祖父、外祖母挤在一个很小的公寓里。外祖父换过多份工作,做过家具推销员,还当过一名很失败的保险经纪人,外祖母在一家银行工作。
种种迹象表明,奥巴马的家庭条件很一般,但这只是指的物质条件。
奥巴马的母亲安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
与老奥巴马离婚后,安一边带儿子一边求学,但从未向前夫提出过要赡养费,困难可以想见。不仅如此,安对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非常理解的,她没有表现过对老奥巴马的愤怒,也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说过他的坏话。每当和儿子谈起他的父亲,安说的都是优点。她对奥巴马说,他的父亲聪明,幽默,擅长乐器,有一副好嗓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