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陈志勤,祖籍辽宁省辽中县。姥姥家有八个孩子,一个儿子七个女儿,妈妈排行老三。姥姥家只有舅舅和妈妈是考学离开的农村。妈妈上的是中专,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家里出了两个上大中专的读书人,这在当时的农村就是一个家庭极大的荣耀和奇迹。妈妈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从不叫苦认输,这股子执着的“轴”劲儿成为了她一生坚守的行为价值取向。
一、妈妈对读书的执着追求。 妈妈常讲一句姥姥的俗语“小车不倒尽管推”,这句俗语深深融入了她的血液。解放前农村的传统普遍是重男轻女的,但妈妈从小就特别向往读书,妈妈的青少年时期正赶上东北农村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新中国成立,国家赋予了妇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妈妈刻苦学习并考上了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蒙汉两种语言文字授课的农牧类中等专业学校。妈妈读书没花过家里一分钱,都是奖学金。真是穷乡僻壤中飞出的一只金凤凰。 二、妈妈对家庭、子女的执着守护。 小时候,我们住在原棉纺厂平房宿舍。妈妈一如她的名字,有志气又勤劳。只要我醒着,我就没看见妈妈在睡觉。如果哪天发现妈妈躺下了,那一定是出事了。记忆中有一次,放学回家,看见妈妈躺在床上好像在哭,我悄悄的,后来知道是我姥爷去世了。妈妈每天下班回来就投入到干不完的家务中。家里常年养着十多只鸡,从盖鸡窝、搭建鸡架(溜达鸡需要活动空间)、孵化小鸡、喂养小鸡,给鸡打疫苗,全套都妈妈一人干,还热心给厂子里养鸡户打疫苗,以防鸡瘟传播。 妈妈很节俭舍不得浪费。常常把煤渣、泥巴混合起来做煤球,用于我家的小土炕做饭取暖,这个小土炕藏着妈妈满满的爱。天气冷的时候,一放学回家,妈妈就说,赶紧上炕暖和暖和,马上就吃饭。 我小姨说,尽管你妈那么节俭,但总是帮助比她生活困难的,谁穷帮谁。 妈妈很注意形象,总把我们打扮的精精神神、清清利利。尤其是经常把我们的鞋刷的干干净净,说“鞋穷穷半截,不能邋里邋遢”。妈妈手巧,会织一手好毛活儿。从小到大,我们的毛衣毛裤都可漂亮呢。我哥我姐小时候有张合影还在呼市最好最大的照相馆里挂着。 三、妈妈对事业的执着热爱。 妈妈和爸爸是同学,都是1959年扎兰屯农牧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妈妈毕业后在内蒙古农业学校任化学老师,历经文*、学校撤销、被分配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七化纤纺织厂(简称东厂和西厂)做秘书工作,兵团下马归地方后,妈妈留在了五七化纤纺织厂的东厂,即后来的内蒙古棉纺厂。 妈妈在学校当老师的点点滴滴还是去年她的学生回忆起来的,本已小脑萎缩多年、语言障碍的妈妈激动地哭了,一个劲儿得含糊其辞的说,“是的、是的、对、知道......”,妈妈在学校当老师的教案,这么多年她一直珍藏,写的认认真真,搬了几次家后,不知道哪去了。现在想起再问,已经无法问明究竟,我真感遗憾和内疚。当时妈妈因文笔好、字也写得漂亮,学校撤销后被分配到了兵团后勤处做秘书工作。妈妈的毛笔字更好,擅长行草。单位那会写通知都是一张红纸贴墙上,都由妈妈写。在当时那个特定年代,妈妈家庭成分不好,妈妈就比别人更努力,记得家里有几个斑驳的脸盆、饭盆,都是妈妈做为先进个人发的。 四、妈妈对组织认可价值的执着追索。 1986年前后,内蒙古棉纺厂因体制和流通问题,生产出来的产品滞销,厂里焦急万分,出台推销棉布给予职工奖励的文件。妈妈在同学、学生的帮助下,棉布销售到了各个盟市及区外,为此卖布和回款打分第一名,按文件的承诺,奖励职工一套一户二室楼房或2万元现金,妈妈选择要房子。 一切都是努力着、向往着,但就如约翰列侬所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而去。”随着厂里的产品销售瓶颈的缓解,卖布奖励房子这轰轰烈烈的承诺演变成了悄然无息。从让等待到后来不承认出台过这个文件,一切平静美好都被打破了。几年后,棉纺厂领导进行调整、我家平房宿舍这一片地准备拆迁盖楼房、销售奖励一事是前任遗留问题没人再管、平房宿舍拆迁搬楼房需要交2万元,这一系列问题出现让妈妈急得欲哭无泪,写信反映情况但次次都石沉大海。沉寂之后,先是给我家断水断电后是收到恐吓信,1997年10月中旬,对我们住的小平房进行了强拆。那天我也在,妈妈哭了、推土机隆隆作响、房顶劈里啪啦掉土掉渣、地皮振的心脏要蹦出来了......当时那个情景我永远都忘不了。之后很长时间就妈妈一个人住在那里。妈妈的心被困住了,她是要组织履行承诺、奖励兑现。而这强拆未果之后,我们住的小平房就这么不了了之搁置了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