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文学已经泛滥,同质化的素材和表现手法更难使作品呈现新意。但文坛推出的作品各有千秋。《巷道里的乡愁》(第28期)成功在于嵌入人物和故事,细腻的描写确证了真实的精神困境,打捞历史与记忆的碎片,表达老巷、老屋、老人诸多时代元素的命运感,照亮人性的柔软与坚韧。《上镇》(第16期)用童年的视角呈现近半个世纪前景德镇的风土面貌,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又老旧,然而历史的画面感就摆在那里,文本表现的三四个上镇场景鲜活有趣,用一根主线串联得自然得体,可读性极强。《忆老家》(第20期)描述了春夏秋冬的童年趣事,承载了作者儿时的欢乐和现如今载不动的乡愁,切入点仍在于忆旧。《少年琐忆》(第28期)有清新淡雅文风,铺陈儿童趣事的日常,但仍是表象的罗列,属于忆旧范畴。这些作品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城乡变化、社会生活发展的思索、挣扎与无奈,但均未能抵达精神的世界。我们应重新审视对童年与故乡集体记忆的呈现,拓宽写作视域,构建人文情怀。 引发热议的作品很多,第14期的《秋海棠》、第15期的《柳岩和他的父亲》、第32期的《箍地球,装四海》、第34期的《徙》、第12期的《鳖王》、第11期的《大巴车上》、第21期的《母亲的面子》等作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微刊前二十几期推出的“点评”栏目,都对热评作品进行了切中肯綮的评判。 对2022年《景德镇文坛》作品进行全面观照,我们会发现精彩纷呈,亮点频发。小说《我的外公外婆》(第26期)以超越时空的叙事重构历史场景和人物,呈现人伦丰厚的精神体验。在展示历史与当下的时空中,小说文本尽显爱情的坚贞、生命的温情、人性的质地。小说《北风吹锣》(第25期)以厚重的历史笔触,呈现红色主题,作者用灵动而富有山乡意蕴的语言,讲述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在看似平静的叙述场景中,不知不觉绕开红色革命故事的俗套,使读者在散文式的阅读体验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渲染力和小说结构带来的张力。熟悉的历史背景和浮梁瑶里地理环境更拉近了本土读者的视域亲近感。 《有客不来,过夜半》(第22期)是模仿主人公赵师秀的口吻,以第一人称对其好友徐玑写的一篇推心置腹的怀念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一封未曾寄出的书信。作品用现代语言以心灵对话的方式,模拟古人行文,诠释蕴含在古诗中的人文情怀。作者古典文学功底深厚,行文轻松活泼,典籍运用自如。《神奇的小鸟》(第21期)题材的独特性带来阅读体验的新鲜感。一波三折的故事架构呈现叙事视角的小说特性,且尤以人物的心理分析见长。特别是结尾,交代小店变得人来客往热闹非凡,似乎暗示那只小鸟奇石卖了一千万是否是老王头玩的一个噱头,故意炒作使然。小说《炉匠无双》(第19期)的意义在于极尽描写之能事,构建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行业的细节呈现,人物形象本真出场,将锔碗匠的每一个件物什、每一个动作专业而又细致地呈现给读者,一种强烈的鲜活感,细节真实而可信,情节丰富而自然,成功塑造了时无双的人物形象,凸现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境遇。 然而,我们也看到,诗歌作品的缺失是《景德镇文坛》的硬伤,2022年全年只有第2、5、7、10、19、20、23、34期刊发诗歌作品,相比散文、小说而言,比例严重不足。 《景德镇文坛》展示我市文学创作的成绩,也引领我市文学创作的发展。除了微刊刊发的作品给我们带来定期的安慰与精神的养分,治疗我们的精神内耗,景德镇文学界2022年文学活动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凸显了我市活跃的文学创作氛围与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 一马当先便是市作协主席江华明的《景德镇传》出版发行,11月8日《景德镇传》首发式隆重举行。这是我市文学界的一件盛事。该书以时间为轴,以人、物、事为经纬,由点带面,以个人、具象之事与物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展现每个时代当时的政治体系、社会生活以及诗文的发展等,是“一幅陶瓷手工业古镇前世今生的彩色画卷,一首发掘瓷业高峰人文动力和精神的史诗,一部富有个性、想象和温度的长篇名城传记”。《景德镇传》的出版,既是景德镇文学界的重大收获,也是景德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富内涵的宣传册,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历史的、文学的、令人难忘的景德镇。同时,我市众多文学评论者撰写了多篇针对该书的评论文章,今日头条、网易、新浪、腾讯、搜狐等众多知名媒体转发创作访谈,在文学界引发热烈反响。荔枝平台不断推出大极手播诵的语音版《景德镇传》,助推了该书的广泛传播。文艺作品是城市最好的代言,《景德镇传》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