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文学创作成绩 引领文学创作发展 一座城市的高度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高度,更取决于文学创作的高度,经济发展是物质文明,文学创作是精神文明,两者综合便是城市文明的高度。在全国文明城市景德镇,一座宜陶水土养育了两千多年的江南小镇,有一帮热爱文学创作,热衷文学事业的人士,每日以码字的方式为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地添砖加瓦,为心中的文学圣地浇花灌土。景德镇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微刊《景德镇文坛》,就是景德镇文学主阵地之一,展示着我市文学创作新发展。 2022年11月中下旬,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小镇往日的平静和安宁。自2020年初春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这还是景德镇第一次出现确诊病例。但疫情并没有迫使我们放下手中的笔,微刊照样定期出刊。同时,一大批描写抗疫斗争故事,抒写抗疫斗争精神的诗歌、小说、散文作品陆续刊发。这是时代赋予文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景德镇文坛》正是诞生于后疫情时代,2020年4月推出第一期微刊,2021年10月由周刊改为旬刊。至2022年底,共出刊121期。 《景德镇文坛》汇聚了市作家协会大部分会员和优秀文学爱好者作为创作主要团队,定期发布小说、散文、诗歌、非虚构、评论等文学体裁作品,同时不定期发布我市重要文学活动消息,是展示我市文学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一面鲜明旗帜。微刊主编、市作协主席江华明指出,这是在纸质文学期刊日渐式微中办刊的一个平台尝试,坚守住了本土文坛的高标准阵地,活跃了文学氛围与培育了文学新人,以及为造就更多更好的作家作品铺垫了基础。 8月6日,《景德镇文坛》发布100期之际,微刊百期总结暨“友邦杯”优秀作品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共表彰优秀作品的作者25人、优秀读者8人。江华明指出,在建设景德镇中国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打造东亚文化之都的今天,“双优”评奖,既是为了使本土文学创作不陷入庸俗、低俗、媚俗,更是为促使作家们更好地挖掘当地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以文学的形式,利用景德镇窗口推出并展示中国故事。 2022年,《景德镇文坛》共出刊36期,刊发108篇(首)文学作品,推出了一批优秀作者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了我市文学创作新发展成绩。盘点这些优秀作品,令人欣慰。 王皓晟是一位勤奋的作者。文坛推出了他的一系列书写底层劳动人民的作品。《垃圾桶的战争》(第24期)《乞者轶事说》(第34期)是最底层的呻吟,通过对耳熟能详却又熟视无睹的特殊群体生存际遇的重新审视与解构,我们或许可以拓宽对生活的理解,为现实寻找更有价值的参照空间。《趣谈饺子粑》(第20期)成功避开了说明文的套路,做粑买粑卖粑吃粑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趣味性,个体体验特征能唤起受众的普遍共鸣。《底楼》(第18期)标题具有象征意义,更像是“底层”,它描写的就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日常。全篇通过白描手法,将老两口及三个小孩的日常生活进行彻头彻尾不加修饰的叙述,反反复复通过家长里短的细碎琐事,将老两口对生活的坚强、抗争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三个小孩天真、嘴馋、自然的性格展示无遗,特别是大姐“妹叻”懂事的形象呼之欲出,非常切合实际,毫无半点矫揉造作。他的作品均以细致的日常取胜。微刊第30期推出他的作品专辑,是微刊的首创,也是对他创作成果的肯定。 江春根的作品继续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映照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早餐记》(第27期)表面写吃早餐实则写人。老姜的人物形象表现得很突出,人情世故一览无余。作品呈现的意境中,一个个徒步的肉身和灵魂在城市生存中庸常而无奈,在灵魂的叩问***现精神的焦虑,以现代公民意识观照当代价值体系。他的《窘日》(第1期)《打麻雀的歪头》(第17期)《心里发热的金子》(第29期)《餐餐姨爹》(第3期)《细人盼过年》(第6期)等作品文本语言平静而饱满,具有时代感又不乏市井气息。 隋草秉承他的创作风格,不断呈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村长》(第29期)以其充分的个人经验,描绘普遍视角下的精神困境,从道德伦理嬗变的视角,触摸中国特殊人群中独特个体的精神裂变,通过借牛用牛等细节描摹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村长女儿的出现更有力支撑了村长形象的饱满度。《谁是戏中人》(第13期)用丰富的童年经验抒写人生意蕴,诠释多彩的文化乡愁,把苦难印织在意识的底片上,揭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哲理,读来既酣畅淋漓,又耐人寻味。《一九九二年的夏天》(第23期)对于一个时代的同龄人来说,具有刻骨铭心的共鸣感,那就是,都有烂泥巴田里扯起脚来,去领录取通知书的经历。然而作者却将人物内心刻画得细腻而真实,通过同时代生命个体精神在场的叙事,强化了自我、他者及周边人群精神维度的审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