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是高中的时候和妈妈一起看的。当时妈妈说人生就是这样,步履不停,要多关注当下。但我这次看,感受蛮复杂。家庭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概念,其中的每个人都有一部分内心世界是不愿与大家分享的。我以小男孩的视角去观察,小男孩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要为兔子写遗书或写信,在妈妈给坟头浇冷水的时候,他也用一种奇怪的眼神在一旁看着,他不理解为什么成年人的世界会有这么多复杂的规矩,为什么我们需要做这些看起来毫无道理的事情。我还看过是枝裕和其他几部电影,我认为他的表达虽然很克制,但他对社会有某些批判。电影的确会有让我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影片中的每个人都不完美,妈妈会有点厌恶那个有点胖的男生,当年她的儿子就是为了救他才死去的;父亲是那么的固执,他们永远都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是枝裕和的镜头语言很有特点,比如角色离开了场景,镜头却留下来,展示一个空房间。就像打开一个抽屉,不仅仅是开和关,而是慢慢打开让我们看到里面的东西,然后慢慢地合上,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过程,让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 —这部电影让我感觉不适的点并不是在于每个人物都不完美,而在于我们全知的观众。很多私域的对话我们完全可以听到,仿佛每个人的伤痛都是可视的。但事实上,对于他们本身而言,这是非常隐私的,这会给观众一种过重的负担。 —表面和睦的家庭,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挺正常。电影中有很多走路的镜头,不管是一个人走还是几个人一起走,会有一种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这些轨迹偶尔交汇在一起的感觉。我注意到发生在男人之间的对话谈的都是工作,这些对话主要发生在爷爷的书房或客厅;女性之间的谈话发生在厨房,她们会在卧室一起看相册,比较生活化。是枝裕和把家庭的一些小细节表现得特别贴切,我也很喜欢空镜中的很多生活小细节。 —我感觉电影拍得很真实,就像我们周围的家庭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家人之间有很多碰撞,但是家庭成员也要维护家庭的和谐。这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看上去是很平淡,但是会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看过电影后,很多小细节都留在脑海里。 —电影中的男人经常在谈事业,这个现象在东亚社会特别是日本尤其明显。电影中的主人公对职业非常忠诚,一生只做一种职业,并且想把自己的职业传递给下一代,这太不尊重个人选择了。是枝裕和的电影我还看过《小偷家族》和《第三度嫌疑人》,我注意到他与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喜欢用景深镜头,比如前景是正在谈话的良多和父亲,背景中有小孩子在打闹。还有妈妈和一边和良多说话一边织毛衣,很多生活相关的小细节,生活处处是闲笔。影片最后,父亲母亲都去世了,良多之前约好了和父亲一起看球,给母亲开车,但是这些约定都没有做到,让人蛮唏嘘的,我想,和身边人的约定还是要趁早履行,不然这个人不知什么时候就不在了。 —从配乐到色调,还有结尾展示的山坡后的海,有种散文诗的感觉。前面有朋友提到,每人都有放不下解不开的心结,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常态,只是电影让我们看到了,而生活中的我们却总是在掩饰它。奶奶对于大儿子的离开久久不能释怀,她要那个男生每年来祭拜,可能很多人因此对奶奶产生反感,但我可以理解她,那种丧子之痛很难释怀。还有一个细节,爷爷奶奶在浴室的对话谈到了外遇,爷爷没想到奶奶居然和他说这个,奶奶只是提了一下就过去了,这件事对她来说就是这辈子忍过的若干事件之一。但直到这时,爷爷才发现原来她是知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