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连刷四次《长安三万里》,次次泪眼滂沱,不能自已。定题目时却用了《妖猫传》的一句台词,无他,只因这一句就足以说尽我的万种感慨。
《长安三万里》在历史方面还是有一些艺术加工的,在此列出部分出入和可能忽略的点,欢迎指正讨论。 因为这不少和历史的出入,所以《长安三万里》描绘的也绝不是历史上真正的大唐,也不是真正的李白。但我依旧对其有无限的温柔,只因它用视听语言击中了我内心对于唐与诗人的热爱。 毋言那些美丽的画面,花团锦簇的长安,富贵销魂的扬州城,滔滔江上的明月初升。再配上那动人的台词:“我要直趋长安,叩天子门”,“你我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为了长安”,“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还会在”。一切在李白高吟出《将进酒》时,达到了顶峰。只是可惜这样的绚烂和自由只存在于他的思想中,存在于一瞬间,最终他还是不得不回到现实中,紧蹙着眉诵道“与尔同销万古愁”。那一刻,泪如雨下,心都要碎了,因为我们都知道,纵然饮尽江河,属于他的万古愁也是不会消失的。太不忍了。 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看完电影后对李白失望至今,真实的他本就算是悲剧人物,我对他倒是多看一次更敬更爱更怜一分。他少年时迎着太阳奔驰,年近半百却不敢望夕阳;渴望入世建立不朽功业后再出世,被逼得只能寻仙问道,沉迷饮酒;明明是明珠,却只能困于暗室,甚至沦为阶下囚。 所幸无论是电影还是历史,都呈现了一个尽管纠结失意,却永远天真向上的他。 在看到第三遍的时候,我突然生出不一样的感觉。影片中的高适是高适,一个和李白完全不一样的当世之人,有着用世思想和雄才大略,但他同时也不是高适,是仰望大鹏的每一个你我。大鹏承载的是李白的精神,也是大唐的精神。永远那么开阔,那么自信,那么昂扬。而他不忍射下的那只孤雁,是他自己,也是李白,是大唐。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也是整个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节点。在安史之乱前,即使燃着熊熊烈火,那也是向外扩展的,到了盛唐,更是达到巅峰,文化方面从未衰微过,最难忘的是那种开阔自信的胸襟。而安史之乱后,哪怕繁荣,也像放在铁盒子里一般冰冷紧缩,再无那样恣意的明朗了。大唐盛世是后来再也没有过的了。 而李白,作为大唐最负盛名的诗人,完全地与诗合二为一,与其说他是在写诗,不如说是在写自己。 他年少写作《大鹏赋》,自比大鹏,要“扶摇直上九万里”,还以鲁仲连、张良等名臣为榜样,定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志向。一生恣意傲然疏放,却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尽管他的内心也有无限的苦痛,但他不会彻底地倒下。四十多岁时,他离开皇宫,写下《梁园吟》,末句仍是“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61岁时,仍然渴望披甲上阵,建功立业。直到他死前的《临终歌》,他哀叹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但依旧“馀风激兮万世”,大鹏最终没有遨游天际,可他的遗风能够激荡千秋万岁。李白有着如此不竭的热情和潇洒的气度,哪怕面对死亡,也没有折损自己的骄傲一分一毫。而竟然有一个朝代,能够出现、安放这样的人,这是多么的难得。这就是我们爱李白的原因,也是我们爱大唐的原因。 尽管李白因为个性狂傲和所谓污点的经历,也曾引得“世人皆欲杀”。但放长远来看,世人还是多么地怜爱这位诗人啊。人们为他安上“龙巾拭吐”、“力士脱靴”、“御手调羹”、“贵妃磨墨”的故事,甚至让他最终死在追寻月亮的路上。 人们不忍心看他在名利场上碰壁,那是属于世俗之人的追逐啊。这只骄傲的大鹏不应该垂下头来,学着红尘中人卑猥屈膝。所以宁愿让他醉下去,一生一世也好。反正他是谪仙人,他会回到天上去,而人间,无论换几回天地,必将生生世世地流传着他的诗文。 想起我小学时第一次读到《将进酒》,便立刻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作为座右铭,并填满了每一张毕业册,时至今日它依旧是我的人生格言。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一句背后的分量,那超越痛苦之上的旷达和自信,比其他一切都来得更惊心动魄。 大明宫化为了尘烟,大唐也走入了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所怀念的一切,都消亡在了很久很久之前,久到我们说起对它们的追思,都是无数人记忆的叠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