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看了《封神》第一部7月15号的点映。 这部我心心念念期待了五年的电影,在终于得偿心愿看完全部彩蛋的那一刻,真的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2018年听说了这部电影开始关注) 是的。我现在可以自信地说一句,乌尔善导演兑现了他的诺言,中国电影在奇幻题材上终于成功地开启了工业化制作的新征程。真给他搞出来了!
好的电影是细节堆砌的艺术,这部电影制作的周期,制作的规模和成本都堪称中国影史之最,在看的过程中,明显能感受到这部电影在制作,人物设定,场景设计,以及剧作上的各种细节填装和巧思。我文辞粗糙大家见谅,但好在我记性还行,我尽量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按照电影剧情的时间线来逐一复盘全片在剧情层面的各种细节设计。(所有信息资料均来自电影正片,彩蛋,电影预告,制作特辑和主创采访) 1. 这部电影是基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和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两部文学作品而进行的改编。封神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完整的神话史诗,虽然后世评价其文学价值不高,但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道教神话体系。封神的故事里有非常多家喻户晓的经典情节,最初封神的故事得以流传至今是依赖于民间的口口相传和评书来实现的,但是如果把封神的故事影视化,很多剧情就显得非常平淡,甚至是缺乏逻辑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改编是必须的,最核心的就是给电影剧情里修改和增加新的设定。 2. 用现代话简单概述《封神演义》的原着故事:昊天上帝希望组建一家新公司(天庭)找元始天尊(阐教)和通天教主(截教)要人,两教基于不同目的,派自家弟子去人间扶植不同势力打了一场代理人战争(商周大战),最后这场大战结束后si掉的人基本都进了封神榜(编制),成为了新公司(天庭)的永久新员工。用现代的眼光看封神故事,是有一些隐喻和批判现实的。但如果《封神》电影只拍这些内容,显然是不够看的,作为一部电影,它缺乏一个相对正向的价值表达。 3. 电影开场,由姜子牙之口道出一段旁白,以远古壁画的形式动态地展开整部电影的基础世界观:盘古开天辟地,天地初分...基本上是个中国人都知道的最基础的中国创世神话。这里有一个关键点,电影里说封神榜是女娲留下的上古神器,大致意思是能够在危难时刻解救天下苍生的圣物。 4. 电影改编的第一个关键点,就在于修改和扩展了封神榜的设定。在原着里,封神榜就是一个那些预备成神的人员编制名单,在封神大战的过程中,两方势力战si的角色大多都会被吸进这个榜里,在大战结束后,姜子牙在封神台开榜封神,一一确立了365个神的神职。 5. 而电影里明确说了,封神榜是可以拯救苍生的一件神器,是能够消除“天谴”的圣物,并且只能由“天下共主”来打开,神仙都不能直接使用。(封神榜还能吸纳亡魂,这个后面再聊) 6. 然后是电影的第一个大场面:冀州攻城战。商王帝乙的小儿子殷寿(帝辛)带着殷商大军在冰天雪地里包围了冀州城。冀州候苏护和他的军队站在城门上和殷商对峙。这段戏之于原着的改动就很大:首先是电影里殷寿这个时候还没有成为王,他征讨苏护的原因电影里没有说得很具体,大概只说苏护永不朝商(不再朝拜殷商),而原着里苏护反商的原因就是不愿意把自己女儿苏妲己献给纣王。其次是,电影里加入了一个非常新的设定,殷寿带领了一支特别的军队叫质子旅。质子,就是由各大诸侯派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去殷商做人质,这是殷商对其他诸侯的统御,也是各诸侯对殷商臣服的凭证(诸侯谋反,先杀质子)。在我国古代诸侯混战割据时期,诸侯迫不得已派自己的儿子去别国做人质是很常见的事。但“八百诸侯各遣其子”,这么多质子合在一起组成一只军队,这是电影里的原创设定。而这个质子旅,是殷寿亲自培养带领的,算是殷寿的亲兵。 7. 我们的主人公,姬发,西伯侯之子,未来周朝的开国君主武王,也被设定成了一个质子(原着里并不是)。并且电影是由姬发的视角展开,他12岁就被派去朝歌做人质,跟着殷寿已经八年了。和其他质子们一样,姬发信任,崇拜殷寿,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殷寿一样的英雄,殷寿之于质子就像自己第二个父亲。 8. 冀州候苏护的儿子苏全孝,也被设定成了殷商的质子。苏全孝跪在冀州城门下,双手举剑哭着求自己的父亲投降。劝降失败,顶级PUA讲师殷寿对着苏全孝一番耳语后,这个可怜的质子就自刎了。这段戏编写的非常好,纣王殷寿的伪善,阴狠,残忍的人物形象开场就立住了。(据说剧本写的是殷寿亲自杀的苏全孝,费翔提议改成了苏全孝自杀)殷寿的狡猾在于,逼si苏全孝一方面维系了自己之于质子旅的秩序和统御,另一方面更是点燃了其他质子的仇恨和战意(可不是我杀的苏全孝,是这个不听劝的冀州候苏护,是他害si了你们的兄弟!)所以说殷寿是一个顶级PUA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