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笑沙鸥(9、风水轮流转)(2)
时间:2023-02-27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王跃文 点击:
次
写到百姓过年礼数,简直令人神往。书中《家庭贺拜》记载:“官员及庶民均于元旦穿着整肃,礼拜天地。庶民亦礼拜天地,系古来之传统,据传为感谢天地之恩。然后,参拜家祠中神主及父母。”新年有试毫、吃素、春酒之俗,颇具浪漫情调。试毫就是新年第一次拿笔写字:“元旦试毫,以红纸书写吉祥词句。”祈祷新年好运气。吃素则藏敬畏之意,“元旦吃素食者较多,是因一年之初必须小心谨慎之故。”大食荤腥,必然大动杀机,古人是有畏惧的。吃春酒的礼仪很古雅,“初三前后,开始请吃春酒或新年禧酒,各家互设酒宴邀请亲朋好友。酒宴、菜肴因身份贵贱而有很大差别,并无固定制式菜谱。于酒宴前一天递送请帖。在亲戚同辈间用单帖。”旧时请帖分全帖和单帖,全帖即需折叠的请帖,多见六折制式,用红纸制作,写有贺词及送帖者姓名;单帖即不需折叠的单张红纸请帖,写上吉祥祝福及送帖者姓名。不论全帖、单帖,都得置放于封筒内递送。通常官家往来用全帖,民间往来用单帖。如此慎重邀请宾客,今天只在日本尚存流风余韵。日本人正式请人喝茶,需先拟好欲请宾客名单,再把名单送宾客中最尊者过目酌定,还有很多细琐周到的礼节,叫人顿生虔敬平和之心。
书中记载春节灯夜盛况:“正月十三称为上灯,十五称为元霄,十八为落灯,此六天称为灯夜。”这里记载的是当时江浙风俗,跟今天湘西风俗略有不同。我溆浦老家是正月初三夜开始舞龙灯,称之为出灯;十三夜舞龙灯完结,称之为收灯。收灯之夜,需到河边焚烧龙灯,有龙归潭渊之意。此书记载两百年前,“灯夜期间,在市中空地搭台做戏,并于城中大道大户家富家居住之处,以竹竿在两侧房屋之间搭起灯棚,遮以布幔,并用麻绳吊点各式各样彩灯。此外,街上有年轻人舞弄龙灯、马灯、狮子灯等……上述多种行灯之中,亦有舞向知音、大户者,此时该户将提供酒肴并赠与银两。各衙门平时禁止庶民随便出入,但在十五日上元之夜则因观赏灯笼放任出入,此谓之放夜,热闹非常。”我现在居住的地方有几年曾是灯会场地,元宵那天老早就开始交通管制。我没有下楼看过灯会,倒是新闻联播会闪几下这里的镜头,说某地人民自发地举办了盛大灯会,市民们赏彩灯,猜灯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儿童玩什么也是分时令的,如同农人依着季候种庄稼。大抵是春天放风筝,夏天捉蝉,秋天打陀螺,冬天踩高跷。这几样多是男孩子玩的,女孩子只是跳绳和踢毽子,并无季节之分。也有女孩子想跟着男孩玩的,男孩却不乐意,生气了,就大喊:“粘米饭啊糯米饭,伢儿不和女儿乱!”弊乡称“玩”为“乱”,可谓深得玩的精髓。无从考证“乱”是否就是“玩”的方言读音,但“玩”到忘我之境真是去除樊篱。乱在我家乡话中还有率性行事之意,“乱”到极致便说“乱搞乱有理”。这是闲话。
此书记载,江浙人正月到三月,儿童以放纸鸢、放风筝、踢毽子为戏。彼时江浙人叫毽子为见踢,鸡毛为羽翎,铜钱为底座。书中插有《见踢风筝》之图,一小孩把风筝放得高高的,两个小孩抬头观看。一妇人抱着幼子,同另一妇人说话。见踢冷落一旁,并没有人踢。一角有假山跟盆景,高低曲折的栏杆。单看这方闲适天地,可见当时江浙之富庶。出自百姓亲口描述,想必不会有粉饰之嫌。
我最喜欢的旧节,应是中秋和重阳。若又依旧俗,则更有雅趣。书中写道:“八月十五日相传为月宫诞日,各家于露台设桌,以斗香、月饼及西瓜、梨子、柿等圆形鲜果之类上供。聚齐全家之人,设酒宴共赏明月。”“亦有邀请朋友等人举行酒宴者,称之为看月会。”古人还据中秋晴雨推测来年元旦天气,不知是否可信:“据传八月十五日夜如降雨,则次年正月元日为晴天。八月十五日若为晴天,则次年元旦将下雨。又有‘云掩中秋夜,雨打上元灯’之谚语。”很多民间谚语都是准的,只是一时讲不清道理。古人依循天时过活,冷不防就勘破天机。重阳节就更适合读书人过了,“九月九日为重阳,约会朋友等人携酒食登山,作诗,弄丝竹,终日游玩,是谓之登高。在有菊花的地方,尚有东篱遗风进行赏菊者。”今天的重阳节差不多叫人给忘记了,定此日为老人节似乎更能叫年轻人漠然这个节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