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剧《黄石》第一季开播,这部剧以美国着名的黄石国家公园为故事发生地,围绕着主角牧场主约翰达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西部故事。 而且,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是一部西部片,它还关注了如土地争夺、环境保护、印第安人问题等现代美国的社会问题,因此成为一部备受赞誉的作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编剧泰勒谢里丹的功劳。
Vol.1 “这里是美国,我们不分享土地” 当年冲着这句台词,我入坑了《黄石》这部剧,从此无法便无法自拔。 作为美国边疆影视题材的“懂王”,泰勒谢里丹在《黄石》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富有深度和复杂性的现代美国西部,让我们在观看到精彩故事的同时,也能对美国西部地区文化、历史和社会问题获得一些更深刻的认识。 而在《黄石》这部剧深受好评的同时,泰勒谢里丹的“野心”也在不断地膨胀,一批围绕着“黄石”宇宙的作品被提上了日程,目前已知的有《1883》、《1923》、《黄石:6666牧场》以及另外两部分别聚焦1940年代和1960年代的前传限定剧。 2021年,讲述达顿家族安身蒙大拿州第一代故事的《1883》开播,同样收获了不错的评价。而到了2022年,讲述黄石达顿家新一代的《1923》也接棒开播。 虽然《1883》讲述的是达顿家族立身蒙大拿州第一代的创业史,但其在故事性上给人的感觉总是差点意思。 而《1923》给我的感觉就要好很多,因为他让我找到了最初看《黄石》的感觉。 Vol.2 与《黄石》第一季一样,《1923》的第一季有着相同的三条主要的故事线,分别是:达顿家族、印第安族群和资本家。 但不同的是,在本剧中,达顿家族与印第安族群之间并未发生矛盾,主要冲突在于达顿家族和资本家之间,印第安族群则独自发展出了一条故事线,而在我看来,这部剧最精彩的部分,恰恰就是印第安故事线。 我之所以特别喜欢这一条故事线,是因为泰勒谢里丹描述印第安族群的角度选的很不错,从一个被强制送到教会学校的印第安女孩的视角去以小见大的揭示了当时美国印第安族群的生活状况。 所谓的“教会学校”是指一系列由基督教会和政府机构联合创办和管理的印第安人教育机构,主要旨在将印第安人从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接受欧洲式的教育和文化,以促进他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这些学校通常采用强制隔离、强制改名、强制学习欧洲文化和语言等方式,让印第安人学生被迫放弃自己的母语、文化和宗教信仰,接受欧洲式的教育和文化,导致了许多人的身心受到伤害和创伤,甚至直接引发了大量的死亡事件。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仅仅是因为说不出肥皂的成分、扫地的动作不正确、说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未成年的印第安女孩便要遭受一遍遍的毒打。而剧中的这个女孩还是幸运的,至少她还能活着逃走,更多的印第安少年则在一次次“驯化”中殒命。 2021年6月,加拿大政府在一个由加拿大天主教教会创办和管理的印第安人学校旧址旁发现了215具被掩埋的未成年人遗骸,震惊了全世界。 而在剧中,我们也能看到,当前来教会调查的警长询问另一名女孩死因的时候,学校的主管牧师用很轻松的口吻说道: 有孩子死掉是常事,印第安人就像狼一样,很少能适应圈养生活。 镜头平移,一大片十字架出现,这也算是一种无声的控诉了。 Vol.3 本剧的故事背景是1923年的美国,彼时的美国经济正在从农业向工业化转变,工业和制造业正在迅速发展。 这些从剧中达顿牧场集体去城里时路过家用电器展的那一幕就能看出来,电冰箱、洗衣机之类的工业化的出现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连达顿家这样的有着西方基督教教育背景和财富基础的群体都一时间无法接受这种所谓的“现代化”,他们又如何敢奢求印第安人变得“现代化”呢? 很显然,如果真的想要印第安人变得符合“现代化”,成本最小的办法就是在不干涉他们自身信仰、文化的前提下,通过商业、科技、教育、医疗这些能够改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方式来影响印第安人,吸引他们的兴趣去改变,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把人扣住强行灌输,不服就揍。 道理谁都懂,但悲哀之处就在于没人愿意等。环顾全球,大家都一样,小到个人,大到集体,大家都急切的想让改变发生,急切的想实现自己的目的,甚至觉得用强硬的手段去改变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想法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