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 前三分之二部分展现的是现实中婚姻的场景。女主在婚姻中的困境是真实存在的,是非常生动的现实情境的还原,结合社会现实,很容易理解女主。
女主作为藤校毕业的社会精英,在婚姻中也经历着普通女性的不幸。这反映的正是女性这一群体的困境,就连精英女性也不能幸免。女性再怎么努力,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仍然无法实现自我解放。就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下去,这会是一部呼应现实,有利于社会思想观念进步的电影。 但是当我带着这样的想法看下去之后,这部片的剧情逐渐崩坏。看到最后,这部片狠狠地嘲弄了我,让我感觉前面的一系列现实的铺垫都充满了恶意。 从女主露面开始,剧情就开始不对劲。首先,一个精英白富美,为了一个没有十足把握的陷害计划,又是抽血,又是伪造现场,大费周折地折腾自己,我个人感觉没有任何复仇的爽感,何况最后这个计划还彻底失败了。 其次,女主制造男主刷爆信用卡的假象,故意把女学生的内裤挂男主办公室,这些行为让我逐渐怀疑自己当初支持女主的立场是否正确,所有那些女性遭受到的苦难都变得可疑。 女主的行为逻辑已经脱离了可以理解的复仇的范畴,因为那些苦难可能是她自己编造的,在这之后她在观众眼里更像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疯子。你越是想以现实的逻辑代入,这部剧就越要狠狠地打你的脸。 后面的剧情就是故意把女主塑造成疯子,而且这是一个又蠢又坏的疯子,犯罪手法并不高明的疯子。这时候再去讨论婚姻,讨论两***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疯子是没有正常逻辑的。这部电影看起来是女性复仇爽片,其实内里还是那一套“阁楼上的疯女人”,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给女性加上了种种光环进行了包装,使得厌女不表现得那么露骨。 所以我们讨论这部电影该讨论什么呢?这就像一篇主题杂糅的作文,立意不错,有值得探讨的空间,但是这只是个噱头,内里仍然是及其厌女的老一套。就像一些标题党,把你骗进来再狠狠地恶心你。 这部电影单从悬疑犯罪的角度而言是远达不到及格线的。犯罪手法太拙劣,而且失败得那么彻底。对于以悬疑为卖点的电影而言这是完全无法掩盖的硬伤。 如果从犯罪心理的角度看,那就更索然无味了。这个疯子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我们完全不了解这个疯子的内心世界,只能从一些琐碎的线索去尝试理解,但是我们无法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很多人童年都有高标准高要求的父母,都有“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标杆,但是这足以令人扭曲成为一个变态杀人犯吗?当然极端的控制有可能,但是这部电影没有展现出来,如果从她就是一个天生变态的角度来理解也能解释得通。 关于女性、婚姻,我怀疑这就是导演用来蹭热点的元素。是不是婚姻又如何,变态发疯是不分场合没有逻辑的,换成父女、师生关系,这样的故事照样能成立。一旦加入了疯子的设定,就脱离了对女性、婚姻的严肃探讨。 戴锦华老师说,这部电影表达了对传统核心家庭关系的质询。但我认为目前对这部电影的批判远远达不到这一程度。就目前的评论来看,仍然有许多观点认为这是一部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没有意识到其中对女性形象客体化的展现以及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最后,从主题上看,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高智商女性对一个出轨渣男的复仇。这种手段与目的的不成比例仿佛是高射炮打蚊子。这其实隐含了男性凝视中对女性的价值评断的臆想:女性将爱情、婚姻凌驾于个人之上。我个人对所谓“浪漫爱”的想象的非常反感,这是一种对“爱情”宗教般的崇拜。在我看来,与渣男同归于尽的行为非常的愚蠢,也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再和渣男维持婚姻是一种裹小脑的行为,自己完全得不到任何好处。 此外,这能称之为复仇吗?女主在家对男性的暴力仍然毫无还手之力,男主对使用暴力也没有丝毫地收敛,并且男主没有一丝一毫地后悔。捆住他不如说是捆住了自己。 当然,恐弱者会理解为这是对男性的惩罚,但是再怎么解释,也不过是在自欺欺人,这不过是没有直面苦难的勇气的表现。 破除对浪漫爱宗教般的幻想才是应该吸取到的教训。爱是会消失的,如果你知道你到底爱的是什么,就不会向往什么忠贞不渝的永恒的爱。对这部电影中的女主也一样,当看到男主变心及时止损,咱又不是没钱请不起律师。好好地经营自己的生活不好吗,非要挖野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