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他是谁》,我再一次找到了小时候在家里看刑侦剧的感觉。先说观点:非常好看,喜欢,正常倍速看完4集没有任何跳出欲望。之前有分析过,悬疑刑侦这个题材其实现在想做得好看门槛是很高的,一是因为这个类型这么多年一直一直在主流市场被深耕,想要做出新意很难,所以这几年可以看到大家在这个题材上做得花活非常多,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加强高能感,包括但不限于主角人设和高科技犯罪技巧 2、加强案件的社会心理层面的刺激性,比如整容医生杀整容女。刑侦剧的场景流程都是类似的,凶案现场/警队/法医/警察/凶手/证人,想要这些观众熟悉的元素与流程结合起来依旧精彩绝伦需要较高的笔力,因此有时候想要用一些技巧去增加新鲜感就会逐步走向“高能”。这种操作方式简单有效且我也很认可,但他会消解掉很多的真实感。在“恐怖”这个领域上有一个说法叫做恐怖谷效应,就是说一个东西他在像人又不像人的时候是最恐怖的,你看到哥斯拉你并不会觉得恐怖,因为他看起来就不真实存在,但是你看到套着小丑服杀人的人你会害怕因为你知道这是现实生活中也能存在的。不管是高能的案件还是高能的刑警都会剥离掉真实感让观众没那么进入罪案环境里,但是你反观小时候看《重案六组》或者《法证先锋》之类的剧集你会有一种很真实的感觉,《他是谁》在这方面就完成度很高。在剪辑节奏、氛围、配乐等方面他都相当的高能新潮属于技巧型选手,质感氛围都没有任何问题,4集已经完成了主线88割喉狂魔的介绍、一次过场案件、两次相关联案件的推进,作为24集短剧信息量大且质量高。年代感做得很好很落地,夸一下剪辑后期包装,在关键时间点和案件推进的时候都做了打点提醒,非常好评,客观强调了故事节奏和信息量,对观众有起到正向的引领作用,要知道剧集观众很多时候看剧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这种方式处理高爆炸信息量对观众很友好。 下面进入正题。 《他是谁》的好看在于他将刑侦回归到了“人”的角逐。整部剧在最核心的剧情线塑造上相当的经典。首先是故事线时间拉进上个世纪,高科技犯罪与高科技破案都变得毫无作用,电视剧用卫国平用录像带学习什么叫 DNA 比对来把观众拉进了非常传统的刑侦剧世界里——犯罪与刑警的智力体力交锋。所有的故事都必须围绕着人,人是侦破案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没有几分钟就能找到对比信息的受害人,你要按图索骥逐一排查缩小包围圈、没有扫描就能找到血迹的辅助工具,你要用手电筒打光在房间里不断寻找考验眼力与耐心,更没有 GPS、没有天网系统,你想要寻找到罪犯的行进轨迹你就要自己开车用推演的方式结合各种客观因素去一一尝试。 《他是谁》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对刑警的破案过程进行描绘,进下水道捞尸呕也绝对不能呕在下水道里污染现场,找到一袋脏器之后立刻进行推理判断嫌疑人的思考逻辑去推倒一定还有其他重要尸块没有找到。现场盘查的时候有两次重要信息都是依靠多年的侦办经验和对人性的判断完成的,一次是对保洁阿姨进行盘查时敏锐地发现其神色有异,安服她不会对她没有认真工作进行汇报要求她说出正确信息,第二次是去派出所排查的时候迅速对现场人员进行了判断发现男领导浑水摸鱼,没有轻信。(这一部分我很喜欢的点是男领导的对比是一个严谨的女下属,她事无巨细的记得所有工作细节,我觉得这个女性角色的塑造非常的好,她正常且合理但又很符合现状,且打破了一些对女性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刻板印象) 想要对这些细节有如此细致的描绘需要导演/编剧/演员都对刑侦有大量的了解,绝对不是靠拍脑门想高能剧情反转就能完成的,如果说悬疑的色彩是《他是谁》的包装,那么刑侦才是这部剧的灵魂,也是这部剧有魅力的地方。《他是谁》塑造了非常有魅力的刑警形象,不是标签化的形象,也不是男主一人高能的独角戏,去屠户家里搜查的时候找到血迹的并不是卫国平而是二哥,这一点我看到的时候太爱了,群像的塑造就是在一些细节中完成的,卫国平和二哥的交流很多时候都是靠脑电波,他们俩不需要彼此解释和沟通,通常是一个眼神就能了解彼此的诉求,甚至不仅是他们俩,你能看到虽然刑警队内部也存在分歧和矛盾,但是在查案这件事情上大家彼此的配合是默契的。 不懂事的小徒弟和师父彼此调侃,他们的默契还没有建立,所以师父们对他半调戏半鼓励,刑警和法医讨论剧情,刑警不断的要法医提供准确信息,但法医说物证太少,太真实了,刑警队里面的人各司其职又性格迥异,怎么能不喜欢这样的群像呢?我甚至连只出场了两次的法医都记住了,且判断他和卫国平说话的语气,两个人应该也会有故事。不愧是拍过《警察荣誉》的团队!我强烈建议白玉兰飞天也设计一个最佳群戏奖以后鼓励剧集进行群像塑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