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是《Catherine the Great》,是普利策奖得主Robert K Massie收集历史材料写的自传,很好读,也推荐给大家。这本书很长,我还没有读完,打算边读边更。由于不能粘贴所以英文由我自己渣翻(摊手)~
剧中对叶卡捷琳娜的出身背景交代不多,其实,她们家和女皇以及Peter的牵扯还是蛮深的。当然落魄贵族也的确,但只是她出生之前以及小的时候。下面会慢慢提到。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亚·弗雷德里卡,剧中都叫她的姓,而书中都称之为索菲亚。出生于1729年4月21日。她的父亲是Anhalt-Zerbst的prince: Christian Augustus,是一个节俭,自律,正直而虔诚的容克贵族/路德教徒。因为没有野心,也缺乏灵活的头脑(被国王嘲笑为“那个Zerbst的笨蛋”),常年处于(相对)的贫穷和单身状态,直到37岁在家族牵线下结婚。 而母亲Johanna的贵族品级更高,属于德国显赫的Holstein家族,在布伦瑞克的皇宫长大。嫁给叶卡捷琳娜父亲的时候仅15岁(我也不理解这个婚是怎么结的)。16岁时她生下叶卡捷琳娜,但可能由于生产的痛苦(生完之后在床上躺了19周),或者本身的重男轻女,母亲对头生的女儿并不喜爱。反而对一年后生的残疾儿子格外关心。这给幼年的叶卡带来了一定的心理不平衡。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手记中,叶卡对自己这个弟弟的记载极少,仅仅记录了他在12岁时夭折。 但是叶卡从自己的家庭女教师那里得到了赞许和爱,家庭女教师Babet Cardel,是一个法国新教贵族出身的单身女子,教授叶卡法语等各种课程。她盛赞叶卡捷琳娜: 她有高尚的灵魂,有才华的头脑和金子般的心,她有耐心,温柔,活泼,公正,并且持之以恒——总之她是那种家庭教师梦寐以求的孩子。 但是母亲并不听信,还一直不断告诉叶卡她长得很丑: 她反复告诉自己的女儿她很丑还很没礼貌。索菲亚(也就是后来的叶卡捷琳娜)被禁止张口说话,除非有人先对她讲话,被禁止对成年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她被要求跪下亲吻来访贵族妇女的裙摆。她遵从了。 叶卡也被说服了,她在回忆录中写道: 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我已经很确信自己的丑陋。所以我更希望有内在的不凡之处,以期忘掉自己的外貌。 但事实上,在见到德国皇帝腓特烈的时候,她并不丑陋,只是也算不上好看。剧里也许是美化了吧。要说美貌,伊丽莎白女皇曾被誉为”欧洲明珠“。 1739年,Johanna的兄弟Adolphus即吕贝克的prince-bishop被任命为彼得(没错就是剧中的彼得)的监护人。因为他成为了孤儿。但这个孤儿不光是俄罗斯王位的潜在继承人,也是瑞典王位的顺位第一继承人。 叶卡曾经在自己10岁,彼得11岁的时候与他见过面。在回忆录中她写道从周围人和母亲的眼光中她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成为彼得的新娘。 我知道他有朝一日会做瑞典国王,尽管当时我只是一个小孩子,但王后这个头衔听起来还是很悦耳。 之后他们再见即是在圣彼得堡。中间叶卡差点嫁给比自己大十岁的亲叔叔,成为自己母亲的sister-in-law。但女王的来信打断了他们的打算。 1941年,彼得大帝的小女儿伊丽莎白通过政变夺得王座。所有人的命运开始改变。 之前,伊丽莎白的姐姐Anne嫁给了Johanna的cousin,他们也就是彼得的父母。在他出生三个月的时候,Anne就去世了。 伊丽莎白本人也和Johanna的家族有很深的牵扯,在她17岁的时候与Johanna的哥哥Charles Augustus订婚,但是当Charles去往圣彼得堡去结婚时,就在婚礼的前几周,他得了天花病逝了。这与剧中说的婚礼当天猝死有点小小的出入。 伊丽莎白非常悲伤,她一生都没有走出失去初恋的痛苦,也因此一直将Johanna的家族看作自己一半的亲人。 再说回彼得,因为伊丽莎白即位,她收养了彼得。所以彼得作为俄罗斯的王储,宣布放弃自己对瑞典王座的继承权。按照两国的协议,俄罗斯要指定一位新的瑞典王座继承人(默默吐槽这个操作有点迷),于是伊丽莎白指定了彼得的监护人,也就是Johanna的兄弟。到这个时候,其实叶卡(母亲方面)的家族已经蒸蒸日上,有俄罗斯女王的关照和日后的瑞典国王,已经算显赫了。 这些离不开Johann的经营,她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很自信,看不起自己的丈夫,经常外出经营自己的贵族关系。比如伊丽莎白登基后她立即写信祝贺,也得到了女皇热情的回信和昂贵的礼物。于是她一直在努力经营着这个关系,给女皇送去她姐姐安妮的画像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