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上尉是一个好的战士,他精通战术(熟读手册)、决策果敢、理智、服从命令,所以他成为了军官。 久经沙场,见惯了死亡,也杀敌无数之后的他,感到自己的人性正在无限的杀戮中流失,将逐渐变成一个彻底的杀人机器。
斯皮尔伯格真实的且极具细节的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无论是抢滩时血肉横飞一片混乱的大场景,还是力排众议进攻之后战友惨烈牺牲单角色刻画,战争,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包括米勒,上一秒还嬉笑怒骂的人,下一秒肚子上潺潺冒血喊着妈妈死去,这种场景足以让人精神撕裂,让人获得ptsd。 痛苦,对死亡的恐惧,怎么回避,那就是变得麻木不仁,就像谈笑间把捷克俘虏两枪解决的战友一样。但是颤抖的双手、偶发的耳鸣让上尉恍惚: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做什么,这一切有什么意义?战争的意义是什么?上尉内心深处的人性在受苦。 所以他接到这个有点荒谬的任务时,与小队中其他人不同,他反而从这个任务中找到了一些价值,那就是,这个任务本身是带有一丝人性/感性意味在里面的,为了抚慰一个失去三个儿子的母亲,耗费更大的代价去保护她剩下的那个唯一的儿子。这种人性与无情的需要绝对理性的战场是相违背的,所以显得这个任务十分违和,但是上尉对这个任务有了自己的解释:如果拯救后的瑞恩,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那我做的事情就有价值(那我就不是庞大战争叙事下毫无价值的渺小的杀人机器);同理,我的连队里牺牲了94人,如果他们对应着有940人、9400人获得了生命,这些获得生命的人又创造了社会价值,那就不算白牺牲。 在最后一段守桥战斗中,瑞恩的态度,上尉和中士的对话都体现了人性的部分,瑞恩有离开战场活下来的机会,但是他不愿意离开并肩作战的战友独自存活,他要与大家战斗到最后,这里很难说是年轻人的热血鲁莽还是英勇伟大,但是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我大概率是那个懦弱的翻译而不是有机会不选的瑞恩。瑞恩的坚守鼓舞了中士和上尉,他们共同意识到,既然都是男儿沙场百战死壮士马革裹尸还,那么陪着瑞恩守住这座桥,可能是这个战争中最值得做的一件事。 他们可能参与了无数被上级下命令的战役和任务,他们没有选择只能服从命令充当挡板肉垫或者冲锋杀敌的单位,无从思考自己的价值和战斗的意义,但是在这一次,他们选择为“拯救”战斗,为被拯救者的战友情战斗,也为更多人能活着回家而战斗。 其实如果上尉想达成自己活着回家的愿望,他的最佳选择是放弃瑞恩打道回营,有时候违背自身利益却能更好的展现了人性,付出生命却又像流星滑过夜空一样璀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