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盟约》是洗白还是讽刺美国?【盟约观后感】(2)

时间:2023-05-25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Landy 点击:

  首先,《盟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式主旋律电影,因为影片反覆歌颂且输出标准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如崇尚个人主义、平等自由、守望相助、努力拼搏、冒险精神等主题思想;影片全程紧扣基于「善恶/正邪」(美国发动的一场正义之战)道德观的战争叙事。

  其次,影片不乏盖·里奇对美国政府政策失败的批判与讽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白宫从阿富汗仓促撤军,导致塔利班重新掌权,当地民众继续身处水深火热的困境。此外,有超过300多名与美军合作的翻译,由于没能获得美国政府应允的签证,和他们的家人被迫滞留当地而惨遭塔利班杀害,另外数千人还在躲藏。

  约翰尝试通过正规途径替艾哈迈德一家人申请移民签证,然而美国移民局推诿拖延,行政效率极低,迟迟不发签证,最后约翰还是要动用到私人关系,问题才得以解决。换个角度想,导演似乎藉此告诉我们,若非艾哈迈德的意志力足够坚强,帮助的对象是像约翰这样与军方高层关系密切的人物,他只会成为留在阿富汗的那几千名翻译中的一员。

  这就构成了「盟约」的第二层意义:讽刺美国政府不守信用的虚伪作派,利用翻译的现实价值许下虚假承诺,一旦情况有变,又会马上撕毁盟约,任由塔利班疯狂报复无助的盟友。

  如此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的作风还体现在美国雇佣兵对待约翰的态度上面。当约翰以假名请求雇佣兵首领埃迪·帕克派遣人马前去阿富汗营救艾哈迈德,尽管已经按合约付清酬劳,帕克却以保护联合国官员为由临时变卦,约翰无奈只能孤身潜入敌方阵地寻找艾哈迈德的踪迹;而在得知约翰和艾哈迈德的真实身份——依靠名人效应——帕克才肯尽出精锐,上演「最后一分钟营救」。

  再者,盖·里奇在片中针对美国政府的冷嘲热讽,准确来说,矛头实际指向以拜登为首的民主党政府,因为是拜登政府下令美军仓促撤离阿富汗。

  在共和党人眼里,毁约弃信、阴险奸诈、不管不顾绝对是民主党的所作所为;而一诺千金、感恩图报则变成保守派人士的「淳朴民风」。

  故此,我们也可以将《盟约》视为在野共和党(右派)利用一场已经输掉的战争,藉由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再加工,对当权民主党(左派)发动的一次意识形态攻势。

  举例而言,亚当·麦凯执导的《不要抬头》表面上看是一部以毁灭全人类为最终目标的灾难喜剧片,实则是自由派把好莱坞电影当作对抗白宫(特朗普政府)、以极端方式宣扬「美国优先」(美国中心主义下的全球性灾难)的政治机器。

  老保守派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美国狙击手》则从「战争」和「反战」这两个看似互相矛盾的主题出发,患上战后创伤的传奇军人重返伊拉克为死去战友复仇(有仇必报),传递出牛仔精神对于美国价值的重要性,而《盟约》只不过是将里面的核心内容进行大幅简化后又重述了一遍而已……

  经过以上分析,大抵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今时今日所谓的「美式主旋律电影」不仅包含着向全世界宣传美国主流价值观,以及透过极力塑造个人英雄形象弘扬国家整体形象(《壮志凌云2》),同时亦能容纳一些面向政府或党派的批评声音,总括而言,是「好士兵/个人,坏政府/国家」。

  美国电影人嘲讽、谩骂、攻击官方,彼此间的共识是决不能跳脱或损害美式民主「驴象之争」的制度根基,所以务必保证相关言论是安全的。

  如果以此标准来看《盟约》,也就不存在洗不洗白美国官方的问题(作为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本身就是白的,问题是有多白),真正的重点反而是电影对美国霸权主义、难民问题等政治性议题的关注是否深入而全面。

  批判(政府、战争)反思的力度是否足够,而一旦尝试从这两方面去思考,《盟约》完全是一部平庸至极的战争片(《美国狙击手》起码能带出强烈的反战意义)。

  因为,比起对移民局踢皮球现象寥寥数笔、隔靴搔痒的讥讽,又或者是几段简单的文字说明,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恐怕就只有美国大兵为报恩情千里走单骑的英勇事迹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