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敦煌壁画里关于这样的故事有很多,譬如出自莫高窟第 428 窟的以身饲虎。讲的是佛前世为萨陲太子,和兄弟们出去游玩时遇见一只饥饿的母老虎,身边还有几只刚出生的幼虎,眼看就要饿死。但是找不到食物喂食,于是萨陲太子支走兄弟,自己爬上悬崖,用利竹刺破颈部,流出大量的鲜血,再跳下悬崖,跌落在老虎的面前。饥饿的母老虎啖血恢复气力后,带着其他小老虎慢慢吃掉了萨陲太子身上的肉。仔细想想,澹台烬岂不就是另一位萨陲太子,牺牲自己,救下苍生。其实以身殉同悲道,和以身殉苍生又有何区别呢?同悲道说到底不就是苍生的罪业,苍生待他如猛虎,他却以命消除苍生罪业,苍生因此获得生机。 这些故事乍看很残忍,很极端,的确。发愿是佛家用语,或称发无上愿。一旦发愿,就要有牺牲自己的觉悟和行动,不顾一切,飞蛾扑火。正是这样的极端和无可挽回,才更显得真心的可贵。如果生者可以死,死者又可以生,那么牺牲将变得毫无价值。 长月烬明整部剧都在践行这个主旨。在它的设定里,神没有灵魂,死了就是完全消失于天地间,无法往生。即使知道会彻底消失,即使知道全部身陨也只能换来对魔神的一时封印,他们又何曾犹豫过,何曾考虑过是否值得呢,甚至不曾有一刻伤感,就集体奔赴这条不归路。 彼时彼刻,他们就是尸毗王,他们就是萨陲太子。这样的牺牲有千钧之重,这样的遗憾不可挽回。这样的内涵才能触动人类心底共通的那根弦。以下是来自一位国外观众的评论: “我觉得这不是古装剧,而是神话剧。通过长月烬明里神魔大战的片段,我才得以窥见东方神话真正的魅力”此刻我们心意相通,并无国别之分。 3. 现实层面的意义。现实层面的意义衍生自文化共鸣。我们常说理解万岁,的确是这样,理解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一定程度上避免纷争。所谓兵不血刃,不战而降人之兵,这才是上上策。剧中,我们看到作为景国国王的澹台烬,兵临城下,威慑与情理双管齐下,劝降敌国大将叶清宇,所以盛国兵士得以保全性命,无数家庭也得以保全。盛国王子萧凛在明知复国无望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手下士兵再做无畏的牺牲,自戕而死,只为让兵士和百姓放弃困兽之斗,获得一线生机。澹台烬,叶清宇和萧凛虽立场相悖,但都明白一个共同的道理:战百姓苦,和百姓苦,除非遇到一位能一统天下的明君,百姓才能有生路。有了这样的理解,在原本敌对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达成景盛两国一统,百姓安居乐业近五百年的局面。 在当前这个国际环境下,不管是文化层面,还是zz层面,理解更显得意义巨大。小则可以避免一些相互间的口诛笔伐,大则可以缓解地区间的军事冲突。这才是文化输出的现实价值所在:寻求共鸣,减少冲突。 三:关于剧本和其中的角色刻画 看过长月的人应该都能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长月烬明是一部悲剧。 何谓悲剧?大众意义上的理解就是be了,这也没错。但深究一下, 悲剧是一种很古老的戏剧题材,包括死亡,痛苦等内容,且主要以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传递哀伤和哀痛的戏曲和文学类型。悲剧的经典题材是男女相恋却不能结合,英雄的悲壮人生,家庭破碎,社会问题和国家覆灭等。。。 好的,咱们亲爱的编剧把长月烬明的全身都插满了悲剧flag。作为观众的我,准确无误地接收到了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并且直到现在还沉浸在哀伤和悲痛里! 长月编剧,你很不错(初魔语气)! 好了,我不想再次沉浸在悲伤的剧情里。咱们往别的方向扒一扒。 提到悲剧就让我想到悲剧哲学大师,尼采和他的着作《悲剧的诞生》,因为长月剧中若干角色的设定让我联想到尼采对悲剧的解释。 插一段,严重怀疑长月编剧是个尼采迷。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主要关注了两个问题,1是对生命意义的解释,2是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并对世界的本质和现象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这种研究引起了古典语文学界的强烈抵制,甚至导致他被开除出学术界,在《悲剧的诞生》这一作品发表一百年后,仍然不被正统的古典研究所接受,并持续遭受非议。而长月烬明的剧本也在尝试揭示世界的本质,甚至把这种本质具象成了一个角色,即初魔。同时还将世界的现象具化成与初魔处于对立面的群像,如十二神,以黎苏苏为首的仙门,四洲三界的苍生,甚至是追随他的魔众,所以初魔从任何角度上来说都是绝对孤独的。甚至,编剧还在长月中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即魔胎澹台烬,使他介于世界的本质与现实之间。不得不说,这是非常大胆且富有想象力的一个设定,而整部剧都要围绕这个设定展开。巧的是,长月烬明自播出以来也是争议不断。所以啊,长月的编剧,追随前辈的脚步和命运,接受来自传统势力的质疑,是你和这部剧的宿命。正如批评家所说,《悲剧的诞生》是未来哲学。同样,有一位海外观众说到,长月烬明开启了一个新的流派,等观众和市场成熟,就会明白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按照这个说法,长月岂不就是未来仙侠。。。emm,玄学,真是妙不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