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人体,先从经络开始(2)(3)
时间:2023-07-1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春之霖|小慈 点击:
次
它起于鼻旁,沿鼻上行至根部,入于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沿鼻外侧下行至齿龈,绕口唇,再沿下颌骨出大迎穴;上行耳前,穿过颌下关节,沿发际至额颅。它的支脉从大迎穴下行,过喉结入锁骨,深入胸腔,穿过横膈膜,归属胃,并与脾相络。它的另一支脉直下足部二趾与中趾缝,此支又分两支,一支自膝膑下三寸分出,下行至中趾外侧,一支从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交足太阴脾经。
从胃经的循行路线可以看出,与胃经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胃和脾。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这是因为每个人在出生后,主要依赖脾和胃以运化水谷和受纳腐熟食品,这样人体才能将摄入的饮食消化吸收,以化生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才能使全身脏腑经络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除了消化吸收食物外,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生血。“血变于胃”,胃将人体吸纳的精华变成血,母亲的乳汁其实就是血的变现,血是由食物的精华变成的。在抚养孩子的时候,母亲的血又变成了乳汁。
按摩胃经,一方面可以充实胃经的经气,使它和与其联系的脏腑的气血充盛,这样脏腑的功能就能正常发挥,就不容易生病;另一方面可以从中间切断胃病发展的通路,在胃病未成气候前就把它消弭于无形。
当然,按摩胃经的目的主要还是调节胃肠功能,所以饭后1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开始按揉胃经的主要穴位了,如足三里、天枢等一定要按到;然后在睡前1个小时左右灸一会儿,灸完后喝1小杯水。每天早上7~9点这个时间按揉的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因为这个时辰是胃经当令,是胃经经气最旺的时候。
脾经,治疗慢性病的关键
足太阴脾经主要循行在胸腹部及下肢内侧,即从足走头。它从大脚趾末端开始,沿大脚趾内侧脚背与脚掌的分界线,经踝骨,向上沿内踝前边,上至小腿内侧;然后沿小腿内侧的骨头,与肝经相交,在肝经之前循行,上膝股内侧前边,进入腹部;再通过腹部与胸部的间隔,夹食管旁,连舌根,散布舌下。其分支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经气接手少阴心经。
从上面的路线可以看出来,与脾经关系密切的脏腑有脾、胃和心。中医认为,脾除了有运化的作用外,还有统血的作用,就是统摄、约束血液行于脉内而不外溢。如果脾气虚弱,不能承担起这种约束功能,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症,如呕血、便血、尿血等。治疗脾虚引发的出血症状重点在于补脾气,中成药归脾丸就是治疗这类出血症的有效药物。
当脾经不通时,人体还会一些常见的慢性病:大脚趾内侧、脚内缘、小腿、膝盖或者大腿内侧、腹股沟等经络线路会出现冷、酸、胀、麻、疼痛等不适感,或者全身乏力、疼痛、胃痛、腹胀、大便稀溏、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还有舌根发强、饭后即吐、流口水等。
以上症状都可以从脾经去治,最好在脾经当令的时候按摩脾经上的几个重点穴位:太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等。上午9点到11点正处于人体阳气的上升期,这时疏通脾经可以很好地平衡阴阳。
在日常饮食上也要注意多吃清淡的食物,不暴饮暴食,以减轻脾经的负担。
此外,思伤脾。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虑过度就会扰乱脾的正常工作,使其方寸大乱,反映到身体上就是食欲不振、无精打采、胸闷气短。所以,一定要做到思虑有节,这样脾的功能才会正常。
心经,攸关生死的经络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起始于心中,出属于心脏周围血管等组织(心系),向下通过横膈,与小肠相联络。它的一条分支从心系分出,上行于食道旁边,连系于眼球的周围组织(目系);另一条支脉,从心系直上肺脏,然后向下斜出于腋窝下面,沿上臂内侧后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下行于肘的内后方,沿前臂内侧后边,到达腕后豌豆骨部进入手掌内后边,沿小指的内侧到指甲内侧末端,接手太阳小肠经。
从上面的循行路线可以看出,心经和小肠经是互相联系的。这正应了我们常说的成语——心腹之患。所谓心,即指心脏,对应手少阴心经,属里;“腹”就是指小肠,为腑,对应手太阳小肠经,属表。“心腹之患”就是说,互为表里的小肠经与心经,它们都是一个整体。谁出现了问题都会很严重,一定不可小视。
实践证明,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比如心脏病发作时常常表现为背痛、胳膊痛,有人甚至还会牙痛,而这些疼痛部位大多是小肠经的循行路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