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制》是冯小刚的电影,编剧是王朔。里面的主人公处事方式都有王朔小说的内景,叙事风格的影子。那种玩世不恭的情节也许只有王朔才有胆子做出来。假如没有王朔的努力付出,肯定也不会有冯小刚今天的成功。冯小刚早期的电影都来自王朔小说的原始版本。王小波说王朔的作品是很有一点纽约人伍迪·艾伦的味道。我知道一点来自布鲁克林的伍迪·艾伦的风格,他们有不受约束的共同特点,也非常努力。但王朔还没有达到伍迪.艾伦的高度,基本上也很难提升到那个层次了。王朔写小说的速度不比伍迪·艾伦拍电影的速度差,他们文采飞扬。 老实说,《私人定制》这部电影没什么有价值的看头,王朔那种破罐子破摔的风格只能算是继承了以往诙谐的路子。王朔是个很有经验的作家,他在剧本里面下的功夫不会少,但《私人定制》却很难说是成功的。他的才华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挥洒(甚至于给人江郎才尽的错觉)。整个电影都在讽刺一些现状,太过做作,过于在乎把握情景,细节处理非常不好,对原有的构架是极大的破坏。我宁愿相信他把《私人定制》做成小说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做出来的电影无疑很让我失望。 王朔是有过成功的,他编剧的《渴望》就曾一时无俩,风靡大江南北。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到今天我认为都是反映文*青春经历最好的电影。有一些画面好像是我们亲身体验过的,这一点他与众不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表述的才能。 我认为他真正厉害真正让人佩服的地方不是编剧电影,而是骂人,在小说里骂,在生活中骂,他的声音无处不在。不但骂,还骂得深刻。他通常骂人之前先检视一下自己,先把自己的缺点全抖落出来,比如说自己“我没有文化”、“我搞的那些狗屁电视剧”等等。最后再向对手痛下狠手。这既保全了自己,也达到想要的效果。所以,王朔即使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那也是之中一个。 王朔也是有正义感的作家,他看不惯文学抱团取暖的行为,在多篇文章里暗讽文学机构的缚手缚脚。 王朔也是有缺点的,他太过依赖自己的语言天赋,有的小说从结构到立意到叙述都通篇的玩起来,真像他说的“玩的都是心儿跳”。最重要的一点,只要他王朔不喜欢的东西他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全盘否决。比如他看金庸就是这副心态,他说真话,敢说。就算有时候是愤青似的冲动他也不顾,王朔是让很多人又喜欢又恨。说难听点他大概属“有思想的愤青”、“有头脑的作家”那类型了 。 王朔曾经称金庸武侠,成龙电影,四大天王,琼瑶小说为港台文化四大俗。斩钉截铁得近乎武断,我是不敢完全苟同的,绝对也不会另烧一炉子来反对。王朔的话貌似调侃,其实水平上了云端,等闲之人在地窖仰望。王朔也是真正会写作的作家,行文简洁干练,他把口语用在文字里,使它大众化,这是不小的成绩。虽然他常常故作深沉,但骂人骂的绝对的深入骨髓。骂人的时候就事论事,也不像那些虚伪的大多数人一样遇见一能挡风的就能当做爷,自己缩着头做孙子。相反王朔批评人的时候不含糊,不扯东盖西。比起那些所谓的批评家,王朔高的不只是几阶梯子。 我从小处心积虑设计的活法愣是给他活出人样来了,我现在唯一想说的是,这糟老头子大概是成精了。 王朔是为数不多能够自嘲自己不够真诚的人,他对自己的自嘲都在那篇《我看王朔》里。他说只有写小说的人配叫作家,这无异于我睡过的女人才能称女人,别人睡过的我就是不称女人。在王朔那里,写作的最高境界是绝对的清高。他说“余秋雨还是我后辈,我写小说的时候他还吃粉笔灰呢!金庸算个啥,那行文罗嗦,横竖有暴力。”所以,他的世界没人能懂,你弄不清楚他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不说。 王朔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说他没有修养是不客观的,说他不知道天高地厚更是片面极端的看法,因为他有立得住脚的作品。哪怕他现在什么也不做了,他留下的作品也足够很多人来追赶。 王朔骂余秋雨是清高的姿态,骂金庸就是玩文字的把戏。他在自己的小说里常常摆出这样的姿态,首先冷不丁来点甜品,吃着吃着,来点棍子,你只得把甜品仍掉,无话可说。 王朔的清高就表现在这里——你必须是能挡风的,必须是不省油的,必须是有叶的树。王朔骂余秋雨的道理很简单:“一大师只写点游记是立不住脚的,唬谁呀。鲁迅算是蒙骗过去了,至少人家有几篇为人乐道的小说。” 我还是愿意他继续原有的写作风格,假如他不被其他风格毁掉的话。《私人定制》是不是给他敲响警钟呢!只有他自己知道。 王朔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作家,留给后来人,给未来叙述文学史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