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里痛斥忏逆子很喜欢用这句“生旧(块)叉烧好过生你”,没错,当今之世,生育孩子风险之大,投入之多,心血之剧,生什么都好过生孩子。不过,既已为人父母,“尚何言哉”,只能奋勇前行。只不过,我们需要时时考量:哪些是必要的投入,哪些则是自找的苦头?
必要的投入,有如考试的60分,是一条合格线。而过度的投入,则如誓争100分的拼搏,一来是个无底洞,二来根本无法保证投入的回报率。达州那位不幸早逝的高三学生,遗书里称他的父亲连他考98分也会责怪他为何没能得满分。当这位父亲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将自己置于“必须得到满分”的恐怖情境。俗话说“见人挑担不吃力”,又说“船上人(艄工)不使力,岸上人(纤夫)累断腰”。父母投入再大,督责再严,孩子不能将之转化为动力,或力有不逮,也是空事。不明白这个道理,只知道一味地加火加料,我认为还谈不上自私(最自私的做法是不闻不问,毫不萦念),更恰当的形容是“不智”。
小斯生前照片
小斯生前照片
每当看到学生家长们在QQ群微信群里比分数比投入,或者一群所谓精英在酒桌上比小孩的成绩与特长,我都觉得醉得不能再醉。太多人不是不“为孩子着想”,而是下意识地不把每一个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总是为外界设置的竞争标准着魔癫狂,为虚无飘渺变数众多的“未来”急火攻心。我们当然应该做够为人父母的60分,营养,玩具,教育……都该有基本的保证。然而,怎样才能做到周边、社会眼中的100分父母?课外班?家教?名校?留学?早早备好的工作与婚房?产房外就开始互留的异性婴儿QQ号?还是微信群里呼朋求友的拉票刷票?
一般来说,我们谈起童年阴影,很多是“我成长的时候,父母总不在身边”,这是比较普遍的想象与认知。可是当有人说起“我的童年阴影,就是母亲总在身边,从未离开”,你会不会悚然惊醒,再一次认识到“此人之肉,彼人之毒”的道理?每个孩子要什么,缺什么,真不是靠理论和经验就能推导出来的,如果不在成长过程中留白,就有可能把“这个孩子”的未来涂黑。
生孩子为什么比从前苦比从前累?很大一个原因,是孩子作为家庭中心的角色越来越明显,1980年代独生子被称为“小皇帝”,30多年后他们依然高踞龙庭,而且耗费的资源正在倍数递增。前30年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哺养与照顾,后30年为无微不至的哺养照顾下一代而努力,这种交叠的传承图景,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人生吗?
我总是以“60分父母”自勉,剩下的40分,是要父母与孩子去共同完成的。他们的天赋是什么?兴趣是什么?我们的时间精力有多少?金钱人脉有多少?两相配合,决定最后的得分。70分不哭,90分不笑。不强努不吐血,两代自然地完成接力棒的交替,这才是我的理想。
母亲下周就过70岁生日了。记得她跟我讲过,高考没有人送考接考,约上同学喝完稀饭就进了考场。考完之后,填志愿也是自己作主。外婆早逝,外公不发一言。
“那你后来不会埋怨外公没有帮你选择更好的专业吗?”
“外公说,如果我帮你拿了主意,将来有了问题,你才会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