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我们都不想做100分的父母

时间:2016-06-1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杨早 点击:


  还记得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1吗?四格漫画;100分,亲吻;98分,巴掌;55分,巴掌;61分,亲吻。
  这则漫画歧义丛生,并不适合要求急、准、稳的高考作文,但可以用来隐喻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比如,不要先在地将画中人物视为儿童或学生,他们也可以是两位父亲。
  
  那天在群里讨论“城市生育意愿的降低”,各路专家旁征博引,雄辩地指出:城市化的现代进程与生育意愿的降低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这个不难理解:教育时间的延长(一口气读完博士,也过了晚育年龄),国家控制的松弛(某些时代,适龄不婚不育是要受处罚的),个人价值体现的多元化(不说成为行业精英空中飞人,当个游戏高手也需要没日没夜的练习,旅游达人更是漂泊无定)……更关键的是,很多现代人从观念上已经不认可“传宗接代”或“光宗耀祖”的合法性,“养儿防老”在城市生活中更是随风而逝的笑谈。尤其于男性而言,现在还有不少人大谈“生个孩子女人才圆满”,却没听过同样标准用在男性身上。
  吊诡的是,另一方面,教育和舆论,对于为人父母的要求日益提高。我知道“男主外,女主内”仍然是大部分中国家庭的分工模式,但至少,这种形态不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了。人们评价父亲,不再只关注他作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的赚钱能力,还会讨论他是否参与喂养,陪孩子游戏,教育孩子的方式如何,等等。《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指的是父亲有义务让孩子接受教育,下一句“教不严,师之惰”才指向教育的内容与责任人。而在今天,公众舆论普遍认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父母都需要重新成为学生,学习如何与下一代相处并给他们适当教育。
  上述两方面,都可以看作社会的进步。个人追寻自由与价值,无可厚非,父母成为子女教育的重要角色,更是值得鼓励的变化。只是,两者相加的结果是:很大一部分人的生育意愿会进一步降低,生育孩子成为吃力不讨好的行为。
  
  这里我又要提到鲁迅了。实在他老先生那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太过重要,为现代社会划出“100分父亲”的上限,下面这句话也就成了“现代父亲”的座右铭金句: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这句话中的奉献精神无可怀疑,因为它是从所谓自然界的“爱”推导出来的:“动物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一一爱不周到的如鱼类之外,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是否支持上述结论,只来分析金句的逻辑:
  在一个转型时代,父辈应当“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殆无疑义,前者如不再大谈“父母养育之恩”,不坚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用于压迫子女的谰言,后者,比如自己吸着数十年的雾霾,而尽力放子女到没有雾霾的地方去,这些都是可知、可得、可以努力的方向。然而这后半句,怎样才算是“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可是一桩大麻烦!
  鲁迅1919年写《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时,还只是一位“将来之父”,以他内心的虚无,与“还了四千年的旧债”的挂名婚姻,或许根本没有指望自己有成为父亲的一日。然而十年之后,“我不要儿子,儿子自己来了”。我想,那种切肤的愉悦与焦虑,怕不是十年前与“老小昏虫”作战时的痛快淋漓的心情可比。1931年4月,自家儿子一岁半时,鲁迅致信友人李秉中,慨叹生子后的责任:
  “生今之世,而多孩子,诚为累坠之事,然生产之费,问题尚轻,大者乃在将来之教育,国无常经,个人更无所措手,我本以绝后顾之忧为目的,而偶失注意,遂有婴儿,念其将来,亦常惆怅,然而事已如此,亦无奈何,长吉诗云:己生须己养,荷担出门去,只得加倍服劳,为孺子牛耳,尚何言哉。”
  “加倍服劳”尚属容易,“将来之教育”倒是最易“惆怅”的问题。试想,你背着重担,肩着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了,然而他们整天买名牌,玩游戏,聚众吃喝,考试作弊,校园暴力……你的牺牲,你的悲情,还有意义吗?
  最近有两桩新闻,一桩是达州某中学生在高考后自杀,遗书中表示“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只有父亲粗暴野蛮的咒骂与殴打;一桩是艾奥瓦大学多达百名中国留学生,涉及请人代上课及请枪手代考试,严重违反该校规章,涉案留学生收到校方警告信,甚至已有学生因此被开除。
  
  对于前者,有媒体解读为“父母的自私”,“把孩子当成理所当然的索取对象,对孩子要求严格,批评孩子不争气,看起来是为孩子前途忧虑,实质是为那点可怜的面子操心,或为孩子将来没能力给自己养老送终而担忧……根本原因就是缺了‘为孩子着想’这个基础”。我总觉得这个结论,多少有臆测之嫌。以中国教育之残酷,中国父权之强大,即使父母爱孩子,为孩子着想,也未必不会走到两败俱伤这一步。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说不定父母的感受是“你怎么就体会不到我们的爱”,两代人怎么各自定义“爱”的内容,倒成了问题的焦点。
  美国大学算不算是“宽阔光明的地方”,人言人殊,在那些经济并不宽裕又尽力送孩子出国留学的父母心中,肯定是。而“代上课”和“代考试”,当然算不得“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播下了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该怪谁呢?媒体不妨大谈国内社会环境的影响,校园风气的窳败,但这些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父母心中之痛,又靠什么来宽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