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德维希·雅盖隆黑德维希·雅盖隆
婚礼期间大摆宴席,举行比武大会和各种表演。萨尔茨堡大主教亲自主持婚礼,年迈的弗里德里希三世皇帝亲自引领新娘跳舞。婚礼共六天,是中世纪最豪华的婚礼之一。
兰茨胡特市政厅内的历史壁画兰茨胡特市政厅内的历史壁画
当时兰茨胡特人口仅7000,宾客却多达9000人。除了皇帝之外,还有两位选帝侯(勃兰登堡边疆伯爵和普法尔茨伯爵)赏光驾临。据说宴会期间宾客共吃掉了320头牛、1500只羊、1300只羊羔、500头牛犊、4万只鸡和20万个鸡蛋。婚礼开销近61000古尔登,相当于2014年购买力的2150万欧元,差不多是公爵的一年收入。[6]
兰茨胡特大教堂,婚礼地点兰茨胡特大教堂,婚礼地点
兰茨胡特婚礼重演盛况兰茨胡特婚礼重演盛况
兰茨胡特婚礼重演,新娘与新郎兰茨胡特婚礼重演,新娘与新郎
1975年发行的兰茨胡特婚礼500周年纪念邮票1975年发行的兰茨胡特婚礼500周年纪念邮票
注[6] :
Lewandowski, Norbert und Gregor M. Schmidt: Die Familie, die Bayern erfand: Das Haus Wittelsbach: Geschichten, Traditionen, Schicksale Skandale, München 2014. S. 72
长子继承制
既然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的贵族婚姻主要是围绕政治和经济安排,那么(土地、头衔、财富等的)继承也是婚姻这个机制的一部分。古日耳曼人主要实行分家习俗,父亲死了之后,所有财产多多少少在几个儿子当中平分。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查理曼的孙辈缔结《凡尔登条约》三分天下,将加洛林帝国分为东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化为德意志王国,即神圣罗马帝国的主要部分)、西法兰克王国(后演化为中世纪的法兰西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低地国家、意大利北部等地区)。
843年8月,法兰克王国皇帝路易一世的3个儿子在凡尔登签订条约三分帝国843年8月,法兰克王国皇帝路易一世的3个儿子在凡尔登签订条约三分帝国
这种诸子继承制有几方面的好处,首先是“不要将所有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如果全部家业给了一个儿子,他也许会败光所有家产(要么是他昏庸无能,要么是遇到某种灾难),所以诸子继承制有利于整个家族的延续。
其次是,贵族领地往往不是连续的一片,同一个家族因为婚姻、征服和接受封赏等原因,可能在不同地区都拥有领地,这些领地互相之间没有陆路连接,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按照克里斯托弗·克拉克的说法,普鲁士历史的一个重要主题和线索,就是普鲁士君主必须始终绞尽脑汁地保卫自己很多片地理跨度很大、之间隔着其他国家的领地。为了管理的方便,很多贵族世家选择把不连续的若干领土分别传给不同的亲戚。
并且,诸子继承制对幼子们很照顾,让他们能有自己的家业,也就有了更好的婚姻前景,这对整个家族是有利的。
当然诸子继承制的坏处就是容易造成家族内战,家业也可能越分越小,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势力集团。这是中世纪德意志诸国林立的原因之一。而奥地利、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等几个大邦国也是因为努力避免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家,才在德意志诸邦当中成为大国。
德意志古人当然很容易认识到长子继承制对家族整体的好处(维持强大的统一势力),但诸子继承制的几个优点在中世纪还是很突出的,所以长子继承制得到普遍接受是一个漫长过程,在不同地区的被接受程度和发展速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讲,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会鼓励长子继承制[7],而弗里德里希一世皇帝(巴巴罗萨)在1158年明确主张实行长子继承制(这和霍亨施陶芬家族希望把皇位留在自己家族之内也有关系)。1356年,几个世俗选帝侯也实行了长子继承制[8],这主要是为了控制选帝侯的数量。1582年,为了控制帝国议会中的票数,帝国直属的领地被禁止分割。大多数德意志贵族家族在13至15世纪之间采纳长子继承制(不过可能有中断,也可能有例外),但长子继承制在德意志仍然没有形成大一统局面,比如迟至1654年哥达的“虔诚者”恩斯特公爵明确拒绝实行长子继承制。英国史家彼得·威尔逊说这是因为宗教改革加强了婚姻在社会上的重要性,也让新教诸侯重返《旧约》式一家之主的传统,作为族长要为所有儿女提供生计。[9]
随着长子继承制越来越普遍,上文提到的贵贱通婚也越来越多,因为没有继承权的幼子往往找不到门当户对的妻子,只能接受社会地位较低的女性。对较小的贵族来说,这种事情一般可以灵活处理,但对大贵族和统治家族来讲,贵贱通婚仍然可能造成严重的问题和冲突,因为他们可能觉得贵贱通婚损害了家族的荣耀,丢了全家的面子。
所以娶了地位较低女子的大贵族常常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提升妻子的地位。主要的办法是向皇帝求情。前面讲到的符腾堡公爵与弗兰齐斯卡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就是缺乏强大中央集权的皇帝向诸侯施压和利益交换的一种途径。
如果没有亲生儿子来继承家业,施行长子继承制的贵族家庭也可以接受领养。他们通常会把自己的侄子等男性血统的亲戚(有时也可以接受外甥)收养为自己的儿子,让其继承头衔和家业。这种做法得到大家的接受。但到了19世纪,有些穷贵族为了换取金钱利益而收养资产阶级子弟,这样双方皆大欢喜,贵族可以得到金钱,资产阶级可以得到贵族身份。德国贵族协会(Deutsche Adelsgenossenschaft)为了维护贵族阶级的“纯净”,激烈抗议和敌对这种做法,但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纳粹德国的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的名字里有“冯”,是因为他被一个有贵族身份的女性亲戚格特鲁德·冯·里宾特洛甫(Gertrud von Ribbentrop,其父1884年获得贵族身份)收养,据说约阿希姆为此要给格特鲁德支付十五年养老金。这是一个通过收养来用金钱换贵族身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