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赤壁之战的另一种可能

时间:2018-12-2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维舟 点击:
赤壁之战的另一种可能

 
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中游的赤壁大破南下的曹操大军。这一著名的赤壁之战经过《三国演义》的生动演绎之后,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这一战正式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延缓了正在进行中的全国统一进程,曹操自此专注于平定北方,孙吴站稳脚跟,而刘备阵营绝处逢生,成为最大赢家。
 
尽管战争的结果甚明,但极善用兵的曹操[1]为何会在赤壁遭遇一生最大败绩,这一点始终众说纷纭。传统上多归结为曹军战士水土不服、急躁冒进,当然还有孙刘联军的决心与智谋,而近些年来的一些分析认为是曹操水军染上了南方的血吸虫病,以及洞庭湖一带在隆冬季节逆吹的东南风。
 
这些确实都可能是部分原因,但真正重要的一点却常被人忽视:曹操极有可能原本就没有真正准备要打仗。
 
如果不是在战前政治决策上出了问题,这场战争原本说不定就是另一番结果,甚至有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
 
曹操的算盘
 
在赤壁之战爆发前,曹操已经耗费十二年平定了河北、辽东。建安十二年(207)路过碣石时,他在观沧海后写下著名的诗篇《龟虽寿》,其中一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透露出他的心境,年已52岁的曹操意识到自己步入晚年,但或许也正因此,他更想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不难想见,第二年荆州牧刘表的病逝,对曹操来说是达成这一政治理想的有利时机。
 
出征荆州在起初极为顺利。刘表病逝后,荆州内乱,蔡瑁等人废长立幼,奉刘表幼子刘琮为主,这些人面对南下的曹军全无抵抗之力,举州迎降。从兵法上说,这是最好的结果,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但正如韩国学者金文京指出的,这一意外事态“在无形中打乱了曹操的计划。按曹操原来的计划,此次南征只是针对荆州而来的,并没有把孙权当作讨伐的对象。……荆州不战而降,使曹操产生了非分之想,他决定乘机讨伐孙权。”
 
在此有必要咬文嚼字一下:曹操当时想的是“讨伐”孙权吗?确切地说,恐怕他真正想的是以自己的强大实力为后盾,压孙权效仿刘琮不战而降,何况他还挟天子之命的正当名义(所谓“奉辞伐罪”)。这也解释了曹操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兵力夸大了至少一倍到八十万,因为这更能威慑对方放弃抵抗。
 
从战前的形势看,曹操对孙刘联军的兵力优势约为五比一 [2],确实占据极大优势。但耐人寻味的是,曹操九月就攻下荆州,完全接收了其庞大的水军,从荆州到赤壁的长江段不过500公里,顺风水急时几天就能抵达(所谓“千里江陵一日还”);但直到十一月赤壁之战的两个月里曹军迟迟未沿江东下攻击孙吴,而是展开了劝降,这与他此前一日夜急行军三百里追击刘备形成鲜明对比。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等人才有余裕展开频繁的外交斡旋。
 
当时孙氏盘踞江东虽然已经第二代,但孙权是在父兄意外身故后才年少临危受命,主政也不过八年,其兄长孙策遇刺而亡时东吴内部都根基未稳[3];至于刘备那支不满万人的小部队,在新野、长坂坡等一系列战役中已被击溃,可说无足轻重。虽然《三国演义》中大肆渲染刘备阵营,但显然曹操并没有将之作为主要敌手[4];这一点孙权也心知肚明,因而在决意开战时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在这番话里,孙权自始至终没有提到刘备,证明他也不把刘备视为曹操的主要对手,因而和曹操一样将局势视为曹孙对决。
 
东吴之所以与远为弱小的刘备一方结盟,只是因为一个战术原因:短期内东吴兵力无法调齐,而刘备、刘琦这一方刚好可以补上。
 
因此,从战前局势来看,曹操的判断并非没有道理:他面临的是分散而弱小的对手。吊诡的是,正是曹操自己的威胁给了他们团结起来的理由。孙刘两家在赤壁战后迅速走向敌对,因为他们的共同威胁已经消失。但在赤壁战前,正如张磊夫《国之枭雄:曹操传》中谈到的,曹操“已经设法渡过长江建立了桥头堡,可以使敌军陷入混乱,他也很可能正在就此进行谈判。孙权和刘备以前从未有过密切的联系,而荆州的人民对他们长期的敌人孙氏家族也没有什么好感;有理由认为这一不稳定的联盟可能会产生分歧”,因此虽然后来战败,“但是,曹操行为的前提却并不一定有差错”。
 
对一贯注重《孙子兵法》的曹操来说,在大军压境后转向劝降是很自然的想法,因为春秋战国以来的兵法本就强调一种大战略的艺术,战争被认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外交活动,所谓“先礼后兵”。从他在东吴群臣、将士中引发的普遍恐惧看,他的震慑战略原本差不多是奏效的。这也是他那一辈的政治人物所理解的战略博弈:事已至此,大势已去,识时务者为俊杰。
 
赤壁之战时,曹操53岁、刘备47岁、张昭52岁,他们都是在黄巾大起义爆发之前就已成年的一代,对东汉末年的政治游戏有着相似的理解,因此在看到这一局势后,刘备本已决定放弃,只是他清楚曹操无法容下他,因而打算远投苍梧太守吴巨;东吴的张昭同样认为孙权投降曹操才是上策。实际上,刘琮的投降也是舅舅蔡瑁等老臣主导的。曹操曾对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然而对孙权,直到赤壁之败四五年后,口气中仍然是把他当作儿子一辈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曹操刚好与孙权的父亲孙坚同岁,孙权不过是在父兄先后去世后才临难受命。
 
也正因此,曹操大大低估了年轻一辈的激烈反应:孙刘联军一方主战的都是年轻人,此时鲁肃36岁、周瑜33岁、诸葛亮27岁,孙权则只有26岁,其中最大的鲁肃在黄巾起义发生时也才12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