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欢上一段演讲词:
我希望在未来岁月中,你能时不时地遭遇不公,唯有如此,你才能懂得公正的价值。我希望你尝到背叛的滋味,这样你才能领悟到忠诚之重要。我祝你们偶尔运气不佳,这样你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明白你的成功并非天经地义,而他人的失败也不是命中注定。当你偶尔失败时,我愿你的对手时不时地幸灾乐祸,这样你才能懂得互相尊重的竞技精神之重要。我希望你们将会被忽视,这样你们才会知道聆听他人的重要性。我还希望你们遭遇足够的痛苦来学会同情。
这是2017年7月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送给16岁的儿子所在学校毕业生们的祝福。简而言之,“我祝你不幸而痛苦”。孩子们还未出征,便遭受著名大法官的“诅咒”,这似乎不合人情与常理。
然而,这段话很快流传开来,并且收获了许多掌声。从表面上看关乎挫折教育,实际上意蕴深远。它不仅要教会年轻人从容面对未来的得失荣辱,而且指出了公正、忠诚以及同情心的价值。如果他们能够真正理解罗伯茨的这些观点,即使遭遇不幸与痛苦,恐怕也不那么害怕了。
而其中最让我有共鸣的一句话是:“你的成功并非天经地义,而他人的失败也不是命中注定。”
贫富强弱,都不过是一时的世相;变化是这世间唯一不变的法则。回想这些年,多少呼风唤雨的人物都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
我想起一位画家的故事。
话说在15世纪德国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户有18个孩子的家庭。其中有两个孩子都想当画家。由于家境贫寒,他们只能有一个人去艺术学院学画。于是兄弟二人最终以掷铜板的方式决定弟弟去艺术学院学习,而哥哥则继续留在矿上赚钱。按约定,4年后,读完书的弟弟将负责赚钱,以支持在矿上干活的哥哥去学艺术。
不幸的是,4年以后,弟弟学成归来,他发现哥哥的手因为长期劳作已经无法画画了。这样的结局让弟弟非常心痛。几天后,同样心痛的哥哥双手合十跪在地上,乞求上帝将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加倍赐予他的弟弟。这个场面被弟弟看到了,感激不已的他决定为那双粗糙的手画一幅画。虽然哥哥的手不能画画了,但这双手的形象和包含的意义应该保留下来。
据说,故事里的弟弟就是著名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而这幅画就是他流传了几百年的杰作《祈祷之手》。
因为年代久远,今人已很难判断故事的真伪,而我也无意去做任何考证。至少,时至今日,贫困之家以抓阄儿、扔硬币的方式决定孩子命运的事情也并不罕见。
就上述故事中的德国兄弟而言,我更想说的是,他们是在分别完成他们可能拥有的共同命运。虽然人生际遇不同,但在灵魂及其成就上,他们完全是平等的。生而为人,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幸与不幸,也不过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而已。
几百年前,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曾经将人比作脆弱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命。只是因为有思想,人才有机会卓然于世,奋力前行。
人应该直面自身的脆弱性和不完整性,并拥抱那些丰富的情感,包括痛苦、愤怒、羞愧和厌恶。
基于上面的思考,有时我宁愿赞美人的脆弱性,因为身与心都具备它,你我才能相向而行,开出生死爱欲的花朵。同样,也因为强者的脆弱,世界送走了一个个暴虐的君王。
人类对永恒的追求,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和神话故事不同,现实是一代西西弗斯倒下了,另一代西西弗斯继续负重上山,周而复始。风雨飘摇,我们辛苦一生,最后无一不独自走进坟墓。仅此一点,就知道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何等荒诞和没有意义。
然而,如果世界不荒诞,人类不脆弱,我们靠什么争得人的高贵与刚强,以及超越苦难时的神性与美?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认识到自身的脆弱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宽容的价值,并且尽可能不用恐惧或者欲望去考验人性,哪怕是以忠诚和真爱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