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飘飘何所似?——从情节、视角、场景三个角度分析《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之精妙

时间:2021-07-20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pz. 点击: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一、写在前面
 
  无论是凌乱的画面、诡异的对话,还是跳脱的时间线、似是而非的场景设置,无不让未曾领教《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这部电影内容的观影者堕入五里雾中,晕头转向。这种试图颠覆常规线性叙事而采用近似迷乱的电影手法给电影本身设下了两大难题。其一,从电影制作来说,分裂的叙事在跳脱前后的自洽给电影呈现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其二,于观众而言,难以理解的情节交错会让观众“一团乱麻”,耗尽耐心。
 
  无可非议,如果没看到结局,我会感叹这定是部“外星语”电影。然而这部电影的精妙就在于其极大的压抑了观众的不耐烦和疑惑,最终在电影的最后一刻,引爆观众整部电影的情绪,观众在结尾短短几分钟内经历恍然大悟、心疼、内疚甚至自我忏悔种种情绪。可以说是在最后赚足了前面丢失的眼泪,华丽收场。
 
  二、情节的抑扬:情感的克制与释放
 
  电影以一个极大的比例分割了两部分视角:父亲视角和第三方视角。父亲视角是占电影极大篇幅的,电影的这部分让我们感到疑惑,而且可以说让我们疑惑到了极点,而最后的释惑环节,即第三方视角,只占了结尾几分钟,虽然篇幅极小,但与之前的情节铺垫结合,完美的解答了观影者的疑惑进而推动了其心理情绪的爆发,这种极大比例的情节分割带来的极大比例的情感抑扬,可以说是这部电影让我耳目一新之处。
 
  准确来说这种电影手法叫——重复加碎片式的感官叙事手法
 
  三、视角的运用:身临其境
 
  看到结局我们最先恍悟的,是前面的四大迷乱(画面、对白、时间线、场景)都源自于叙事视角本身的生理状态——老人患有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的。这也正呼应了电影名“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所有的一切在这个老人的脑海里都是混乱的,子女的关爱被疾病阻隔,而医生的欺凌更使他的不安全感雪上加霜,支离破碎的记忆里,恐怕没有什么是能被真正留住的。连自己身处何处都一无所知,下一秒要发生什么根本无从判断,他所体验就是我们所阅见,而且相较于我们的隔岸观火,老人真正在经历那种迷惑、惊愕,感受只会更甚。终于,在摧残之下,这位老人的坚强被破防了,我们迎来了本片的结尾亦是高潮,他在看护人员的怀里哭喊着要妈妈,他所有的安全感都被消耗殆尽了,在混乱的记忆里无枝可栖,剥离蚀尽,留下的是生命最初的孤独,是刚出生婴孩般的无助。而婴孩拥有的是广袤的人生,但老人的未来可想而知,惊恐之余,只得将眼前的护工幻想成自己的母亲,获得短暂的片刻的依偎。从老人视角出发的这种临境感相比第三方叙述更能让我们在最后那一刻揭晓答案时产生强烈的共情体验,更强烈地接受导演所传达的意旨。
 
  面对来自外界的暴力老人只是无助
 
  四、场景的设置:精确暗示人物状态
 
  整部电影一直围绕“房子”展开,从老人的房子到女儿的房子再到养老院,老人脑海中的房间布置无一不是其间几者的杂糅,这种场景的布置暗示了其身处病症困扰,为之后的情节埋下伏笔。而“房子”对于老人来说象征安全感,父亲不愿搬出自己的房子,则暗指父亲渴望获得安全感,而这种挣扎是徒劳的。生理上的病症和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一起,给了这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以致命一击,他从不可能真正的逃离命运摆弄。影片最后的收尾场景同样也很有味道,窗外阳光灿烂,绿叶繁茂,生机却又显得那么疏离,暗示了父亲的美好一去不复,而坐在彼处的我们,也只能期盼他能在护工充当的“母亲”的怀抱里,能尽可能获得些他想要的温暖与归属。这处场景告诉我们,绿叶背后也许是残酷,但我们不必揭开,因为害怕,更多是因为无能。也像那些哗众取宠的公众号文章说的,“希望你永远不要懂”。
 
  “永远不要懂”
 
  五、写在最后
 
  通过这部电影,我想将老人作孩子的比喻已然成立,而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给这些即将回归到生命尽头的孩子,再多一点点关爱和温暖呢;如何让身患帕金森的老人如何在回忆的剪影中,得到一些些存在意义呢?这种对生命的关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望读者自加思考。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杜甫)
 
  The End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