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理论等于正确的理论吗?什么是科学?科学精神的本质是什么?功利主义的科学观有哪些局限?请看科学史专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在人文清华讲坛上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对科学的误解在中国非常普遍。
我先来讲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人对科学常识的种种误解。其实,这些误解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人文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比如,很多人搞不清楚布鲁诺、哥白尼、伽利略中,到底谁是被罗马教廷烧死的。当然是布鲁诺,可是布鲁诺为什么会被烧死?过去我们以为是因为他传播“日心说”,其实布鲁诺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死的。1600年他被烧死的时候,“日心说”是合法的学说。
再比如,谁在比萨斜塔上扔了铁球?根据后来发现的伽利略的手稿,伽利略想证明重东西、轻东西是同时落地的,他的确做了这个实验,但实验结果非常奇怪,他发现重的东西反而落得慢,轻的东西则落得快。我们知道,因为有空气阻力,应该是重的东西先落地。所以事实是,伽利略确实扔了球,但是实验结果很奇怪,并没有证明他想证明的。
还有,苹果有没有砸到牛顿?苹果砸下来,是不是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其实,万有引力定律早在开普勒定律出来之后就呼之欲出,当时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绝对不是因为苹果砸了牛顿以后他才想到的。那么苹果砸下来这个说法是哪来的?也不是空穴来风。牛顿晚年对粉丝说,早年他家的苹果砸了他一下,所以这个细节被写进了他的传记里,也不知道他是老糊涂了还是讲故事或开玩笑。
总之,这些简单的问题,在中国实际上有很多是以讹传讹。说哥白尼或者伽利略被教会烧死,不就像说曹雪芹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吗?这样的低级错误广泛流传,说明对科学的误解在中国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還有一些比较“高级”的误解。
比如,人们一般认为,科学理论是正确的理论,这种说法对吗?不能说全对。科学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一种理论在某一个阶段是正确的,后来可能被证明是错的,新的理论能使旧的理论变得局部正确,而不是绝对正确。
像牛顿力学,它在诞生时是标准的科学理论,但是有了相对论以后,就变成局部正确的理论。还有,因为哥白尼的伟大学说“日心说”,我们就很容易丑化哥白尼的对立面——托勒密的“地心说”。可事实上,“地心说”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科学理论之一,它把数学模型和天文观测相结合,是一个标准的科学理论。不能因为“地心说”被否定了,“日心说”被接受了,就说“地心说”不是科学理论。今天我们知道宇宙没有中心,所以“日心说”其实也不是完全正确,宇宙没有中心,也就无所谓地心、日心了。
还比如,科学家是乏味的专家吗?其实科学家根本不乏味,很多科学家非常有情调,多才多艺。爱因斯坦就很爱拉小提琴。玻尔不仅是量子力学重要的创始人,还是著名的足球运动员,1922年,当地报纸曾这样报道:“我国著名足球运动员玻尔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当时是哥本哈根大学足球队的门将。科学是舶来品而非“土特产”
以上这些误解都是小误解,还有一类误解是很大的误解。这类误解与文化有关,属于观念类的误解。
中国人最常见的观念上的误解是“科”“技”不分,以“技”代“科”。比如现代汉语里,一说科学就很容易说成科技,这表明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说明我们的脑子里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
我们总是从功利角度、实用角度看待科学。我们特别能够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杠杆,我们把科技当成实现某种宏伟目标的手段,所以科学的工具化、手段化是我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
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其实科学从起源开始,它的基本精神是为科学而科学。科学是一种自主的理论生发方式,科学的起源不是为满足某些实际的应用。
为什么我们会对科学有这样观念上的误解呢?其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科学是一个舶来品,不是中国的“土特产”。“科学”并非古代汉语固有的词,这个词是日本学者翻译的。爱因斯坦说过,现代科学有两大来源,一个是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希腊形式逻辑思想,一个是来自近代的实验思想,所以科学真正起源自希腊。
希腊人怎么看待科学呢?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为了科学而追求科学,而不是以某种实用为目的。”科学纯粹是为了知识本身而设立的。以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为例,有一个学生跟他学了几天几何后就问,老师,我们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脾气一贯很好的欧几里得勃然大怒,说:“我怎么会教你有用的东西?我教你的完全是无用的东西。”在欧几里得看来,越是无用的东西越是纯粹、越是高贵,越是真正的科学,所以希腊人把无用的、自由的、纯粹的科学视为真正的科学。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本身没有独立的地位,读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做官,为了孝顺父母,为了光宗耀祖,最不济也是为了养家糊口。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是把读书作为达成更高目的的手段,而缺乏超越功利主义的精神。
第二个原因,和中国近代接受西方科学的历史有关。西方的科学是随着两波西学东渐的浪潮进入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