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地默念那些信戳的日期。那些数字,在她那里似乎是可以提取出信息的摩斯密码。
她把他所有生活中的照片,洗出来,贴在一本厚厚的杂志里。
电影结尾的时候,只说,方文在毕业考试之后,选择了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而并没有交代,李米是不是从那时候起,也是一名司机,又或是在方文四年前离开后,才选择了这个职业——一个在信息不通畅时代可以短时间接触更多人的职业。
李米就这样顶着雀斑和眼袋,一遍遍地追问和解释。
窗外是慢帧滑过的人群。
图片来自网络
1、你TM怎么不去死啊
乘客说:你可以选择不去看那些照片,你也可以选择搬家。
李米说:我不要,我就想找到他,然后对他说一句——你TM怎么不去死啊。
然后呢?对他说完这句话以后,然后呢?
也许,发泄完这四年你不告而别,除了54封信所带来的重复问候外,杳无音讯的愤懑后,李米也真的不知道生活的下一步要驶向何方。
然而这场她拼命拼凑的假象,似乎已经替代了得到答案后的所要面对的生活的惨淡,就像整部电影中,她唯一一次捶打劫持她的疑犯,是在听到他们弄丢了她的杂志——她在那一刻任由情绪宣泄,一如她好像已经不再需要生命一样。
那本杂志,就是李米的希望和念想。
就像小香,是裘水天的希望一样。是他可以不管任务,不要报酬,只为给自己留下一丝生活念想和渴望的存在。
图片来自网络
2、湖底对自己是无底的,岸对自己也无岸
这是一个坐在人行立交栏杆上的诗人,死前口中默念的诗。
他说:“湖底对自己是无底的,岸对自己也无岸,它的水对自己也是不湿不干的,它的波浪也不感到单一和个别。”
对隔岸观火的人来说,他们会看到湖水、看到岸、看到潮湿的湖水,和那些或奔腾或安静的浪。
而对它们本身来说呢?
湖底无底、回头无岸、水无所谓咸湿、每一朵波浪也有自己的纹路。
如果思念对我来说是深不见底的,如果从爱上你的那一刻我便已经没有了回头的岸。那么,旁人眼中的放下,对我来说就像耳旁的风。
每次当我想要和你告别的时候,为什么我脑海当中浮现的总是: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我曾无数次幻想我们重逢时的场景,却一次都没有做好准备。
图片来自网络
3、你们说笔迹不是他的
你们说笔迹不是他的,对不上。
我说他化成灰我也认识,四年的时光需要的不是一句对不起,而是为什么。
有了这个“为什么”,我似乎就可靠着这个虚妄的念想,和升腾的渴望,继续苟活下去,去直面生活的惨淡。
到那时,活在楚门的世界也好,出离被安排和设计的人生也好,我都不再怀抱热忱,也终将仅有热忱。
很多年前,你和我说:相知的人,会再相见。
我信了。
还好,你给了我最后一封信,日期是在警察局我们重见的那一天。
虽然我烧了以前所有的信,但最后那封信告诉我:你是方文,不是马冰。
图片来自网络
方文从立交桥上摔下,摔在李米车上的时候,背景音乐是非常节制的,镜头给了挣扎的李米和试图支撑住她的叶倾城,这个画面让我想到了《天下无贼》里,同样是警察的张涵予,告诉刘若英死讯的时候,刘若英所贡献的吃烤鸭神级演技。
李米是周迅塑造的角色里,我最喜欢的。迅哥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让我十几年前看到了一个片段之后,就刻在了心里,以至于前一段时间想到她的眼神,想到她所刻画的这个痴情的角色,内心就会涌起酸楚,想要找出电影再看一遍。
除了很多次地怼脸特写和几场情绪失控的恣意表达外,周迅的两个动作让我惊呼,一个是冲警官大吼已经找了自己男朋友四年后,非常委屈地去拉副驾驶安全带,却因为过于激动,而几次都拉不下来;另一次是一个人面对出租车爆胎,想要拿备用轮胎换上,却试了几次都没能成功,自己站在川流不息的高架上,来回踱步并甩开自己的手臂。
学院派可能永远无法这般自然。
电影结尾的时候,并没有把句号划在李米去看方文冰冷的尸体,而是给了李米一段表述回忆的过程,那是他们刚刚认识的时候,那里没有那么多漫长的等待。李米说:“我们都不起眼,没有人在乎我们,他说遇见我,是他那么大最开心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