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年少时曾经说过一些很矫情的话,大意是感觉自己好像被装在一个玻璃瓶里,我能看到世界,但好像都与我无关,我想发声,但是似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没想到这样的比喻竟然意外地和《我的解放日记》中主角们的角色困境意外地相似。
曾在某个电影里看过一个片段,女主角面对大海,试着用呐喊去释放内心积压的忧郁,奇怪的是自己喊不出来,一次次尝试最终都失败了,这种呐喊或许可以称为“无声的呐喊”,只是并非外界所迫而不能发声,而是自己把自己困住了。 相似的情景或许在每个人生命中都出现过。 所以剧名为“解放”,解放的正是被困住的自己。 剧中女主人公美贞是家里最小的妹妹,在第一集开头导演就将美贞置于人群之中。 在公司同事一群人欢乐的交谈中,美贞脸上的神情永远是挂着小幅度的微笑安静地夹菜、默默地倾听却不发一言。 遇到同事只是低头默默走过,不会主动打招呼。面对同事的问话总是认真回答,然而却尴尬地发现人们并不在意美贞这个“透明人”。 因为家在乡村而工作的地方在首尔,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通勤的路上,回到家和家人之间也几乎没有交流。 这是一个典型的内向者的生活状态。 但内向只是一种人格倾向,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美贞的问题在于她因为内向和自卑丢失了自我,并且对生活丧失了兴趣和热情。 正如剧中一位同事对美贞的评价:如果单看五官,美贞确实很漂亮,但是,总觉得很平淡,缺乏魅力。 美贞将自己的人生概括为那张一直想要隐藏的“20分的考卷”,自卑地想要掩盖自己的失败。 美贞的生活就在公司、通勤路上和家三个地方展开,与周围的世界没有多少交集,沉默是其主旋律。 美贞的人生平淡得如同一杯白开水,疏离、寡淡,仿佛一眼就能看到头。 面对自己的“失语”,美贞也感到困惑,她看着热闹地人群,心中羡慕地想着,“大家,好像都很会说话”。 然而尽管如此,美贞依然在努力地融入群体,尽管不想听、不理解依然保持着微笑倾听,对别人的问话也总是认真地回答。 尽管沉默寡言,美贞却有着细腻敏感的内在世界,在路上看见广告牌上写着“今天会有好事发生”也会感到高兴和欣慰。 设计方案被批评要加班修改就努力幻想出一个爱着自己的人,让自己能够有勇气面对人生的失意。 不同于美贞的姐姐或哥哥,大龄的姐姐将自己找不到对象、相亲总是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时代问题,而哥哥则将自身的困境归结为家境。 美贞则认为无论是住在首尔还是别的什么地方,自己的人生都是一样的。自我和人生价值的缺失感与虚无感让美贞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 当然这样的状态并非只有那些内向自卑的人能够从中找到共鸣。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变成了原子化的个体,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和巨大的现实压力不断压缩个人的精神生活空间,人们在现代社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感,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连接,却难以与他人产生真正的连接。 正如美贞的姐姐所说,人们总是说着自己并不想说的话,而真正想说的却说不出来,因而感到孤独。 追溯这些症状的来源并不容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笼统地概括为时代的压迫、个人生活境遇、天生的性格等等所致。但是治愈的过程似乎总是相似的。 治愈不来自于他人,而是来自于自己。每个人都拥有自愈能力,只有自己能够解放自己。 剧中,美贞因为偶然听见同事对自己“缺乏魅力”的评价,积聚的情绪在这一时刻的刺激下终于得以释放,回到家他对到她家打工的具先生说了一些“出格”的话。 而后,偶然的机会下,因为一直被公司催促参加同好会,美贞的另外两个处境相似的人成立了“解放俱乐部”。 当然故事不会戏剧性地发生,虽然成立了“解放俱乐部”,他们并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也没有一起组织活动。 在家里,美贞主动和具先生说话也越来越多,沉默在一点点地被打破,原本如死水一般的生活终于泛起了一点点涟漪,有时甚至能看到美贞脸上一点点舒展的微笑。 因为自己的一点点改变,生活也有了一点点变化。 尽管没有戏剧性的改变,但这就像我们的生活。改变并不容易,但只要迈出第一步,一点点尝试做一些从未尝试过的事,我们就会因为自己的行动一点点地获得自我认可,我们其实就是这样被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所治愈。 金锡允导演极其擅长用镜头语言捕捉平凡的生活细节,在剧中你会发现自己在生活中被自己所忽略的、难以表达的情感被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呈现,这种理解和共鸣本身也是一种治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