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时候大受震撼但是一时又不知该如何写起,这部剧给我感触最深的大概就是助人行业从业者不得不面对的心酸吧,男主的很多经历都让我联想到自己做咨询路上的体验。 大部分人进入助人行业都是怀有一定的使命感,或者说是受到了某种calling的,毕竟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助人工作都是投入心力财力很大但回报一般的行业。我想男主从事医疗行业除了受父亲影响,想必也有某种使命感,所以在地铁里遇到有人需要医生帮助时,即便已经累到不行也还会脚步迟疑,最后看到有别的医生出马才安心跑路。这让我联想到刚准备进入助人行业时我也是充满热情,遇到疑似有suicide风险的情况都会赶紧去主动关心干预,无论和对方是否熟识,而现在则是除非对方跑到我面前求助否则我不会搭理,或者只是做一些非常简单的转介的工作。进入助人行业以后会慢慢长出在别人眼里显得很冰冷的边界,会遇到很多类似“作为医生怎么能这样”的指责,但不得不如此,否则很快被拖垮的会是你自己。世界上有那么多需要救的人,如果你见一个救一个,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另一个让我深有同感的情境,就是受助者的摇摆不定可能让你的努力都化为泡影,甚至偶尔有受助者因为你的不完美反咬一口,而你就不得不pay for it,其他做得好的部分都白费,都像不存在。做得好都是你应该的,没做好的可都是你的问题了。看到男主和实习生为了帮助家暴受害的孕妇反复折腾却因为孕妇的犹豫而一切白费真的让人很痛心,他们并没有受过心理咨询或者社工的训练,却不得不或者说会出于责任感去承担起这种份外的无偿的工作,最后还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的遗憾,真是让人难以承受,是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抑郁吧。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就是所谓的person-centered language,看了以后我才意识到心理咨询其实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对求助者的称呼从patient到client,各种用词的小心翼翼精心照顾感受,很多作者都不得不在序言里长篇累牍地解释为什么使用了“患者”一词或者为什么描述来访者时用的是she而描述咨询师时用的是he。当然我同意这种language上的改变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总觉得政治正确的色彩太浓了点。在精心照顾求助者的感受的时候,真的希望助人者的感受也能得到关注。 心理咨询师有做个人体验自我照顾的习惯就还好,医生真的是太辛苦了,明明也付出了大量的情感劳动,还很难得到支持。剧中主角和各种上司mean的程度实在是超乎我的想象,我不知道这是反映了真实的情况而是为了戏剧效果有所夸张,但如果真的每个人都这么mean的话,我很难想象他们要如何互相支持。可能过大的工作压力让人变mean,变mean之后让他人感受不好,继而无法拥有支持性的关系,也更难获得他人的照顾来缓解压力,纯属是恶性循环了。能怪谁呢,只能怪医疗系统和资本主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