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开张了,《侏罗纪世界3》上映了,新世界、大冒险、大恐龙! 本期铥铥,我们围绕斯皮尔伯格开创的“侏罗纪”系列核心气质,聊聊这部令人百感交集的最终章: 《侏罗纪世界》的格局何以越变越小?新的创作者应当怎样找回当年拍摄《侏罗纪公园》的态度? 01. 轰轰烈烈的恐龙时代, 好莱坞超级奇观从这里开始 1993年,《侏罗纪公园1》。 1997年,《侏罗纪公园2》。 2001年,《侏罗纪公园3》。 2015年,《侏罗纪世界1》。 2018年,《侏罗纪世界2》。 2022年,《侏罗纪世界3》。 这是“侏罗纪”的电影序列。 1、2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第3部导演乔·庄斯顿是《星球大战》的视觉特效艺术总监。 他们开启的不只是一个电影系列,更是一个从影视、游戏到乐园,风靡世界的「顶级娱乐IP」。 理解“侏罗纪”系列,要先理解斯皮尔伯格最显著的一个标签:童趣。 小男孩骑车带着E.T.飞过月亮,就是斯皮尔伯格的童趣。 《侏罗纪公园》里,童趣无处不在。 用蚊子血提取恐龙DNA,接近童话的美好时刻。 小姑娘躲在厨房,恐龙跑过来才发现那是反光。 《侏罗纪公园》站在孩子的立场,让孩子出去撒野,跟恐龙玩耍、搏斗、冒险,用勇气和知识解决问题。 如今,我们称斯皮尔伯格为“好莱坞当代娱乐大片教父”毫不过分。他不光在严肃题材上有所建树,还开启了新的娱乐大片逻辑: 1、一个最简单的故事(比如《侏罗纪1》就是密室逃脱) 2、大人和孩子都能欣赏 一下子打开观影人群的年龄段。 真正的好莱坞合家欢,必须让孩子也能感受到兴奋。按捺不住的好奇,不顾后果的叛逆,与动物建立的真挚情感,都是侏罗纪的“孩子气”。 “孩子气”不光是趣味,也是一种价值观。 大人带着孩子们躲到树上,一只恐龙靠近,众人发现是只食草龙、没有威胁以后,就折了根树枝喂它。 他们脸上洋溢的欢欣,是对生命的热爱。 恐龙面前,人类就是孩子。 对于短短几千年的人类文明,恐龙这种未知的庞大力量,无异于外星生命或高等文明。 换言之,是一种“他者”。 整个《侏罗纪公园》,表面是孩子跟恐龙的追逐打闹,实际上,是人类这一“摇篮中的生命”,跟另一种生命的隔阂与不可理解。 然而很遗憾,从“公园”到“世界”,侏罗纪系列最初的“童真”,在一点点消失。 02. 从「公园」到「世界」 越来越大的世界观,越来越小的格局 《侏罗纪公园》把恐龙从6500万年前带回来,讲的是敬畏“生命”。 《侏罗纪世界》则试图把恐龙押回人类社会,恐龙的面目变成了“猛兽”。 在这次的《侏罗纪世界3》里,人类会杀害恐龙,甚至专门安排了一场戏让恐龙彼此厮杀,人们好趁机躲到安全地带。 那个瞬间,心头有怒火掠过: 29年后,这部曾经教人敬畏生命的伟大科幻作品,最终下滑到了“动物表演”的层面。 如何对待生命,是侏罗纪系列的基调,也是它经久不衰的根源。 第一部电影里名叫伊恩·马尔科姆的科学家,几乎是斯皮尔伯格的化身。在看到恐龙破壳之,他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 Life finds a way out。 但是,《侏罗纪世界》把自己困住了。 科学家端出沙盘说,这是我们公园将来的商业扩建计划。 主角不再站在孩子这边,反要通过大人的自我牺牲让孩子感动。 最糟的情节,是竟然可以“驯化”恐龙。 恐龙从人类文明之外的他者,变成人类的宠物和道具,格局一路降低。 这种无知,是童年的终结,也是一种人类的悲剧。 侏罗纪系列陷入的是很多娱乐大IP的困境:似乎面面俱到,实际浅尝辄止。 大名鼎鼎的《异形》后几部一路走低(老雷后来的《普罗米修斯》不算),也是这个原因。 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呈现了太空里未知的恐惧。 后来的几部,则进入到一种浅白的“怪物片”逻辑。 大怪兽更聪明、更厉害,但恐惧感下降,敬畏全无。 把“他者”拍成了“玩物”,把人类和他者之间的关系,缩小成了人类社会内部的问题。 其实能够看出,侏罗纪新三部曲也在努力探讨生命的议题,但是,怎么都不对味。 大结局中,恐龙融入地球生态,跟其他生物一起在夕阳中飞翔,但人不属于这个生态,而是高高在上,以一种“造物主”的心态观看这一幕。 人类的自大再次让人失望。 导演说,这部电影是“侏罗纪”新、老三部曲共同的大结局,将为整个系列画上句号。但是,作为风靡全球、影响一代人的娱乐IP,侏罗纪恐龙系列,或许不会真的完结。 真心期望未来的创作者可以回到斯皮尔伯格的初心中去,做一个孩子,做一个对敬畏世界的人。 毕竟,对恐龙来说,人类还处于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