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最近沉迷法国电影,于是和他一起去中国电影资料馆追了三部曲连映。好久没看电影马拉松了,权且放到一篇里记录一下吧。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有一种女性中心感。观众在欣赏电影时,往往不自觉地建立起一个理性的、代入的“本我”视角;而在三部曲中,这个视角总在女性身上。作曲家遗孀是蓝色世界唯一的主角,观众自然随着她移步换景。而在红色世界里,如果说老法官是个躲避在自己世界、难以捉摸的神秘者,那么模特的行为显然要更有逻辑,观众也更能理解她感情的变化。其他男性角色也一样,譬如同样是打电话, 模特男友的傲慢来电引起观众的巨大反应,年轻法官遭遇到背叛带来的情感冲击却很少。由于年轻法官的行为动机缺乏镜头描写,他的一些日常行为(买烟、赶狗)也显得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即便在男性角色占主要篇幅的白色世界里,男人的举动也是神秘的。尽管波兰理发师是主角,镜头却很少表现他的内在心理。因此,观众很难代入他的一举一动,甚至完全无法猜测他要做什么。相比之下,他前妻的心理描写则丰富得多(例如起床时微笑伸懒腰),她的行为虽少,却反而更容易理解了。 因此,在三部曲中我最欣赏《蓝》。主角的绝望、封闭、失望又燃起希望,都刻画得十分浓烈而不突兀,实在是非常动人。要说《红》足以媲美,那完全是因为加上了双线发展的巧妙构思。《白》则太追求复杂的剧情,无暇顾及人物心理描绘,失之东隅。 其实,三部曲之间是有递减关系的:蓝色爱人已经彻底分别,白色爱人处于纠缠中,红色爱人还未相聚。这也是为什么导演说反序观看也可:看你是愿意越来越绝望,还是一步步增加希望。 三部曲的拍摄绝对是大师之作,不管是空镜还是特写,都有太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蓝色结尾女主的哭泣和微笑:那种情绪超越了前述琐事带来的难过和开心,是对人生世事整体的感慨与悲哀。镜头接下来摇到蓝色卧室里佩戴十字项链、一脸茫然的青年,进一步体现了这种体验的“超越个体”。 蓝里还有两个镜头语言很有意思。一个是女主和女邻居初遇时,画面被墙壁一分为二,二人各居一侧,对称、平等而隔阂。另一个是女邻居表示愿意帮她清理老鼠,她走后女主所在的平静而忧郁的泳池,突然跳进来一大群橙色调的喧闹小朋友。所谓心情绽放,不过如此。 电影的音乐极为出彩(个人认为蓝>白>红)。蓝里手指放到乐谱上音乐浮现的概念,在马克西姆的MV中再次用到了;白里两人从地铁出来在冰面上奔跑,那音乐充满了重生的愉悦,也让人非常震撼。 三部曲有个统一风格( 似乎没怎么看评论提到):电影开头上来先是拍一个物件的大特写,然后人物才慢慢地出现。蓝里是汽车,白里是箱子,红里是电话。三部里也都用一些物品来标志情感:分别是蓝色挂灯、白色雕像、红色海报。它们的遗留、破碎、弥合、扯下,代表了角色感情对应的变化。这种以物代情的方式也许是导演专有的风格,不知道他其它电影里有没有。 另外,还有一个拍摄技巧让我很好奇:导演似乎有意拍出了一些鬼影眩光一类的东西。例如蓝里主角在炉火前烧东西,火苗似乎在她身上跳跃;主角朝夜色看,身前映出一些蓝色的灯光。红里日落的镜头,太阳落入的山峰之下,也倒映出了一个逐渐消失的日头。一般拍摄的眩光都是强光源从镜头侧面进入导致的多重成像,不知道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怎么把这些弱光放到画面里的。难道用了专门的反光装置? 最后,批评一下电影资料馆的字幕:法语电影给的是中英字幕就罢了,更过分的是中文字幕错的太多。眼睁睁看着“probably”的字幕写成“当然了”……另,买影院两翼座位一定要买第三排往后的,不然银屏有弧度,太近了看会畸变。 信笔由缰,先到此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