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情书
2020年春节假期前,准备回家过年的吴桂春告诉鞋厂老板杨力,儿子工作稳定了,新的一年他不来鞋厂做事了,想找个轻松的活做。杨力没有挽留他。中美贸易战让东莞的制造业经受了巨大的震荡。
随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原本2月就要回东莞找工作的吴桂春一直在老家待到了6月。直到6月23日,端午节前两天,他才回到东莞。来之前,他从电话里已经知道鞋厂倒了一片,许多工友都没有找到工作。他明白自己在东莞再找一份工作的希望十分渺茫,便准备清退掉房子和图书证,回老家去打小工。
24日中午,吴桂春去图书馆一楼的服务台退图书证。当天值班的是馆员王艳君。退证需要提供图书证和身份证,吴桂春递给她身份证,却一直把图书证拿在手里揉搓。
王艳君觉得有些奇怪,问:“怎么了呀?”“我舍不得退啊,我从2008年开始在你们这里看书,看了那么多书,要不是找不到工作要回去了,我绝对舍不得退的。”吴桂春说。
办证、退证是总服务台日常工作中最常见的事。因为地域的关系,东莞图书馆有着和其他城市图书馆不一样的工作节奏。每年春节前,大量外来务工者来退证;等到开春,人群又洄游到服务台来办证。
绝大多数读者退证时,是平静而干脆的。在图书馆工作了16年,王艳君第一次看到一个退证的读者,表现出这样的眷恋和不舍。看了一眼身份证——55岁,王艳君想,其他人退了证还可能再来,他肯定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以后不会来了。王艳君觉得这太难得了。她拿出一张读者留言表,请吴桂春留言。
吴桂春构思了几分钟,心里慢慢平静下来。随后,他写道:
我来东莞17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12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今年疫情让好多企业倒闭,农民工也无事可做了,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
吴桂春写完留言离开后,服务台轮班吃饭的馆员慧婷回来了。她看了留言,感觉“就像一封情书,‘余生永不忘你,这是像爱情一样浓烈的感情”。她用手机拍下留言,发到图书馆内部群里。此后的24小时里,通过朋友圈、社交平台、媒体的转发,“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成为刷屏的公共话题。
6月25日上午,吴桂春还是有些不死心。他扫了一辆共享单车,把附近的几条街都转了一圈,却没有找见一张招工广告。然而命运在24小时里因为一条留言发生了变化。晚上,他接到当地人社部门的电话,对方询问他对工作的想法,希望能帮他找到合适的工作,让他留在东莞。他回复对方,自己最大的要求就是能留在离图书馆近的街区。随即,一家物管公司通过人社部门找到他,这家公司愿意提供一份小区绿化维护的工作给吴桂春——小区离图书馆不到两公里。吴桂春应下了这份工作。6月26日,吴桂春离开居住了17年的出租屋,搬入物管公司的员工宿舍。
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接一个的偶然,最终改变了吴桂春的生活。但几乎每一个接受采访的人都提到了同一个细节——如果那天不是馆员王艳君值班,如果她没能敏锐地观察到一个普通读者退证时的不舍,进而请他留言,那么这个故事也就不会发生。
避难所
2002年,北方人李东来来到东莞。新世纪刚过去两年,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想象。
李东来也不例外。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后,34岁,他就做了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2002年9月,李东来作为高级人才被引进到东莞,担任东莞新图书馆的馆长。
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主任莫启仪回忆,开馆前,根据人口构成和读者需求,李东来和管理层经过讨论,共同确立了东莞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休闲,交互,求知。
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图书馆不把“求知”而是把“休闲”放在第一位。王艳君记得新馆筹备开放前,李东来经常讲“休闲”这个事。“老李就说,你不要管他看不看书,你就让他先进来就好了,哪怕他进来,不知道这地方是干什么的,进来溜一圈,只要不打扰别人,干什么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