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在上周完结了,迄今为止,它已超过《生活大爆炸》成为我追连载最久的一部美剧,实际时间12年,跨度则长达13年(2010-2022)
说来也巧,在开始动笔前我特意算了一下,发现本文恰好是这6年多来我为《行尸走肉》写的第100篇长文(第七季16篇 + 第八季18篇 + 第九季19篇 + 第十季22篇 + 第十一季24篇)。 如没意外,我的余生里应该不会再有什么作品能超过这个纪录了——作为最后一篇纪念文,今天我不打算再讲解剧情内容,而是想尽量客观地简单讲讲《行尸走肉》多年来的兴衰、发展、未来,以及该剧对于我本人的一些意义。 关于判断一部作品在国内“火不火”我有一个小方法,就是看它在豆瓣上的评分人数,如果是跨越多季的电视剧,那么其第一季的评分人数最有参考价值,《行尸走肉》目前是11.7万+。 这个数字能上10万的美剧屈指可数,只有《权力的游戏》《老友记》《纸牌屋》等少数现象级作品才能达成数十万的成就……可以说,稍微上点年纪的美剧观众,几乎都看过《行尸走肉》。 2010年底时,我慕名看了这部风头很劲的剧集——没办法,它在小圈子里的讨论度太高了,多少还有点火出圈的味道,身为一个已看了三、四年美剧的人,我不可能错过。 至于它为什么能火,其实非常简单,就两个字:好看! 一个沉睡的男人在废弃医院醒来,周围的世界已满是丧尸,他不仅需要在这个世界里活下去,还要找到自己的家人,与更多人的产生羁绊,去面对无数从未考虑过的难题……这是一个关于生存、团结和抗争的精彩故事。 话虽如此,但我觉得《行尸走肉》能火起来还有一个潜在因素:观众们潜意识中想把这部“丧尸剧”捧红。 自乔治.罗梅罗创造了新时代的丧尸(zombie)后,数十年来世界上涌现出了无数丧尸题材的电影、游戏、动漫作品,尽管“丧尸”的拥趸无数,可它始终无法摆脱小众、血浆、B级片等各种“亚文化”标签,并不被主流舆论重视(待见),用我们的话讲就是“狗肉上不了席”。 事实上,就连该剧的主创们,同样对这个项目心里没底,当时大家都清楚这是一部首季拍6集的试播剧,没人知道会不会有下一季。 然后,意外又不意外的,《行尸走肉》在出色的品质以及观众们渴望把丧尸剧“扶正”的心态中走红了——它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却是最早成功的——观众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谁才是主流。 我个人一度不喜欢随后播出的第二季,因为它的节奏相比起第一季慢了许多,丧尸元素显著减少,与“人”相关的情节比例大幅上升,我想看爽片的心理没能很好满足。 不过事后再回看就会发现,《行尸走肉》绝大多数矛盾冲突和人性纠葛的范式,都是在第二季时开始真正建立起来的,瑞克和肖恩的理念之争、兄弟反目,农场之行前后团队管理风格的变化,也都是相当经典的段落。 况且,那会儿《行尸走肉》还处在全面上升期的阶段,观众们怎么看都有新鲜感,没几个人太在乎一时半刻的爽快……然后,我们迎来了它的全盛期。 时至今日,我都觉得第三季开场的“监狱攻坚战”,是《行尸走肉》历史上最好看的动作戏。 为了把监狱变成安全的栖息地,主角团有计划地分段推进,利用不同环境对尸群进行有效消灭,前线的冲锋组、远程的狙击组、后方的妇弱组共同组成了张弛有度的情绪画卷,节奏非常舒服。 而随着进攻深入,主角团面临的困难也逐步升级,可依靠的环境道具越来越少,行尸数量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了全副武装的“防暴服行尸”,杀灭的难度陡然增加。 等战场从空旷的外围转移到黑暗的内部后,剧集又提供了大家更熟悉的“幽闭恐惧”情节…… 总之,《行尸走肉》提供了许多个类似的、不失合理性与严肃性的、又充满刺激娱乐性的名场面。 除了精彩的“丧尸斗”外,还有引人深思的“人斗”。 第三季时,出现了《行尸走肉》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反派:“总督”菲利普。伍德贝里表面上的光鲜与背地里的阴暗,彰显了人性中难以逃离的牢笼,而总督与主角团之间本可避免却无法阻挡的冲突,同样昭示了末世中“黑暗森林”体系的到来。 总督即是个丧女心伤的可怜人,又是个手段卑鄙的大变态,观众们对这个角色的津津乐道,也反映出剧集进一步走上了正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