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电影学生说“我觉得它比黑暗骑士好”的时候,我的想法是,哇哦,这几乎是对于一部新的蝙蝠侠电影的最高评价了。带着这样的预期前去观影,看完的感觉不是失望,而是太遗憾。它用《夜魔侠》的形式,《小丑》的底色,讲了一个反《黑暗骑士》的故事。
这部《新蝙蝠侠》,到底“新”在哪里了? 这一版的蝙蝠侠是被当作反英雄角色来塑造的,他是一个反面角色,甚至不是一个英雄角色,他不过是破了案的侦探,但他不是英雄。整部电影都在质疑蝙蝠侠。这个蝙蝠侠被笼罩在失去爱人的恐惧下,他的义警身份更像是一种个人行为,他只能靠把这种恐惧转化到外部环境里来勉强度日,他为了逃避这种恐惧甚至不能面对“布鲁斯韦恩”这个身份,这部《新蝙蝠侠》中的布鲁斯韦恩含量极低,主角在大量场景中都以蝙蝠侠的身份出现,而非布鲁斯韦恩。唯一一个极其强调布鲁斯韦恩身份的戏是葬礼戏,却是非常的压抑,垂在额前的几束碎发都在诉说他的苦痛。他甚至有孟乔森综合症倾向,他活在自己的痛苦当中无法自拔,并以此为自我标签,他倒是没有以此博取关怀,但他确实是活在一种“无可救药的自我悲壮”中。这也成为这部《新蝙蝠侠》的主要重点,也是主要卖点。它黑暗,他忧郁,他痛苦,蝙蝠侠的精神问题在这一部电影中非常显眼,而这并不是非必要的商业考量。这部《新蝙蝠侠》好就好在它通过抓住这个蝙蝠侠的人物漏洞制造出了反派谜语人。 蝙蝠侠的“自我悲壮”中的“自我”在这部电影中被放大,他作为韦恩家族的孩子,他在这个城市中是享有极高特权的,在结尾,蝙蝠侠伸手拯救了市长,成功获得了警界的认可,他选择了高官的一边,彻底离开了群众。他成了社会精英阶层的代表,这部电影就在质疑他这样享有特权的社会精英有什么资格去代表群众呢?谜语人把这个矛盾点了出来。一个特权阶级的孤儿凭什么夺走群众对底层孤儿的关注?这部《新蝙蝠侠》以此塑造出谜语人,一个底层出身的孤儿。整部电影是站在群众这边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它的底色是《小丑》,它在质疑精英阶层与群众的距离太远,它在批判精英主义,它本质上是反《黑暗骑士》的。这部蝙蝠侠的新,就在这里。这是《黑暗骑士》系列完全没有提及的,《黑暗骑士》系列关注对于蝙蝠侠的塑造和试探,而《新蝙蝠侠》走出蝙蝠侠本身的框架,去反过来质疑蝙蝠侠了,这是一个真正的新的,蝙蝠侠。它的底色是《小丑》,只是它没有小丑这么极端,这么具有煽动性,因为它的主角还是蝙蝠侠,是一个英雄,但作为一部蝙蝠侠电影,这已经是一个足够出彩的亮点了。 加上演员的出色表演。关于罗伯特帕丁森,我从《灯塔》以后对于他彻底改观,再到凭借《信条》在内地影迷圈翻红,我对于他的期待是非常高的,倒是没有让我失望。他一向被批评的无表情的脸反而成为了亮点,他的蝙蝠侠/布鲁斯韦恩是准确的,应该是这样忧郁的,沉醉的,自我悲壮的。不过这一部《新蝙蝠侠》也没有为他提供太多的发挥空间,接下去会提到这一点。保罗达诺,不用我多说了吧?我对他的印象建立于《血色将至》,在《新蝙蝠侠》中,他再一次证明了他是多么适合演绎一个疯癫的变态。还有佐伊克拉维茨的赛琳娜,非常“猫”,把妖媚二字诠释得非常到位,所有无大起伏的走路戏都好得不得了,神态,气场,都在,但是一两个有强烈张力的对话和争执就略显尴尬了一些。 接着说说美学吧。 我通常会先说文本,但这部电影的好评中十之有八形容它为“cinematic”,认为它是真正的电影(cinema),让我想要从此入手。我抱着较高期待去观看,看完出来我认为大家可能对cinema这个词或许有一些误解。什么是cinema?不是摄影好看再加一个色彩motif就是cinema了。我并不想说这是它的缺点,它确是cinema,这绝对是本片的一大优点,但它是被过誉的。所谓cinema是用视听讲故事,我们叫这是“展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我们来看《新蝙蝠侠》。首先我们可以明确一点,这当然是一部聚焦于人物的电影,所以人物的情感变化将会是最重要的,需要关注的点。情感怎么做呢?演员表演。在这样一部压抑人物的电影中,演员表情是至关重要的。而当人物戴上面具,一切都变得困难了。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在努力通过摄影和灯光来制造面具特写中的情绪,但是效果仍然欠佳。当然,它给了蝙蝠侠一个主题色,阴雨天气制造潮湿阴冷,通过警灯的红蓝色光做了一个撞色,整体是好看的,是有效果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城市的阴暗,潮湿,脏乱差,影像质感是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出色的。但是这样的色彩设计似乎还是太陈旧了一些。在赛博朋克美学几乎被滥用的今天,做一个彩色灯光和阴暗潮湿的城市实在是太过于简单了。我说它的形式是《夜魔侠》,就是在于它的红黑色调在《夜魔侠》中早已经被用了三季了,当一部商业大片和一部电视剧用了几乎相同的打光摄影时,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多少掉价了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