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行为心理——你的行为出卖了你的内心(3)

时间:2022-12-25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王鹏华 点击:


    偶像、明星的作用是给粉丝一个“家”的感觉,这种兴趣、追求、爱好、审美高度一致的空间,让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这些人可以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国籍,单纯就是因为喜欢人走到一起。大家聊的都是关于这个人的事情,暂时忘记自己身份,共同谈论自己喜欢的“家人”,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样团聚在一起。

    而对于明星、偶像来说,拥有庞大的粉丝团,在某种情况下也是自己职业和感情的需要。明星背负着光环,却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因此他们也很孤单,就像爬到山顶的人只有你一个,你觉得你冷不冷呢?而粉丝团的温暖可以化解这种寒冷。

    粉丝因为有了偶像而组成了一个“家”,偶像因为粉丝团的出现而成为家庭的主要人物,彼此需要,缺一不可。

    弗洛姆说,人类最怕的就是孤单,所以有时难免从众。群体力量是如此伟大,你和大家团聚在一起,就拥有了温暖大家庭,不聚在一起,就很容易落在对立面,于是你会不由自主,做出一些让大家都喜欢的事。一个群体有那么个疑似有理、富有煽动性的口号存在,就能够把群众心理带起来。群众身入群体,出于下意识的媚众心理,不自觉地就跟大家一起玩一起闹,一起叫一起跳,然后获得了极大的快感,进而产生“我就是我们的团队”的幻觉。

    【心理·经典解析】

    人们都需要优越感,而一旦偏执于“我和我的团队是一起的”,就会产生“我们团队比你们团队强,所以我就比你强”的幻觉。通常这就是最方便的优越感来源,如果抬高了自己的团队,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还顺便媚悦了团队中的其他人,就让自己感觉到安全感和群体归属感。

    4.为什么会“日久生情”

    因为人们往往对熟悉的东西有偏向、喜爱的心理定式,也就对更熟悉的人容易产生好感,想要将陌生人变成朋友就要运用心理学上的多看效应,让对方“多看到”你,熟悉你,进而喜欢上你。

    ——心理秘密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些出现了十几次,而有些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参加实验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得哪张照片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哪张照片。相比而言,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现象也叫作“曝光效应”或者“熟悉定律”。这一现象所囊括的事物十分广泛,例如文字,画作,人像照片,多边形及声音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有一个认识误区,大多数人认为谈话时间长,就能尽快与他人熟络起来。实际上,见面时间长的人,往往不如见面次数多的人,留下的印象深刻,也更容易产生亲近的感觉。那些见面次数少的人,即使见面时间很长,也很难消除因为时间的间隔过长而产生的隔阂,甚至可能在相处过程中产生摩擦。因此,与其想尽办法拉长和陌生人的聊天时间,还不如增加彼此见面的频率,即所谓的见面长不如常见面。

    多看效应不仅仅是在心理学实验中才出现,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发现这种现象。例如,在我们新认识的朋友里,一定会有一两个相貌不佳的人。一开始,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长得很难看,不忍直视,但是奇怪的是,在多次见到这个人之后,渐渐就不觉得他难看了,甚至会觉得他在某些方面非常有魅力。亲戚朋友之间多来往能增进感情,否则会慢慢疏远也正是这个道理。另外,你细心观察可能会发现,经常在领导身边出现的人,往往比较受领导喜欢。这也是多看效应在起作用。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心理学家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可见,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这样可以增加别人喜欢你的程度。那么我们如何达到让别人“多看到”我们的目的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