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理学(全文在线阅读) > 强迫心理——我们都有神经病,人人都有犯二的时候
一听到“强迫”,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病,因此诚惶诚恐。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就像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强迫心理”很多人都会有。这只能说是一种特质,具有这种特质的人,在遇到压力和挫折的时候,便容易以反复重复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焦虑。一旦背后的本质原因与压力源解决了,强迫症状也会自然而然消失的。
1.“到此一游”是受了孙悟空的影响
去景区游玩的时候总会看到“某某到此一游”或者“某某手书”等字样,这些字样不但讨厌,还破坏了文物古迹,实在是太应该被谴责了。那么,你知道那些留下这些字迹的人都是什么心理吗?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心理秘密
在中国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中,以各种方式在各种材质上留下“到此一游”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长城有,故宫有,泰山有,甚至某棵树上都有。不仅如此,就连国外的一些旅游景点也在劫难逃,美国自由女神像的脚下居然也赫然刻着“到此一游”的汉字,巴黎艾菲尔铁塔上同样有这四个字。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为何总爱刻“到此一游”?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在景点、文物上乱写乱刻,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心理,可以从“破窗理论”和“从众心理”等方面得到解释:一个窗户被打破不及时修理,其他窗户很快也会被打破;一个“到此一游”出现,很快就会有成百上千个“到此一游”出现。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别人都刻了,我也刻一两个上去没什么关系,反正法不责众嘛。”于是这类现象越来越严重。
某些商业旅游景点为了谋取利益,利用人们爱“留名”“留言”等心理,专门开发了某些可以“刻名字”的纪念品,还搞一些“连心锁”“连心结”的安置点,甚至人造一些“神”“佛”“兽”等,让人去“摸一摸”,这些都从侧面助长了游客的不良行为心理。许多游客老想着“留下点纪念”,在时机适宜(例如旁边少人或无人的时候),他们就会诉诸行动,在景点、文物上乱写乱刻。
据媒体后来的报道,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字的是一名中国学生,这名学生能出国旅游,说明其家庭条件应该很不错,但可惜的是,其家庭教育却不怎么样。其实,不单是家庭教育,我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没有正确引导和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没有很好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重知识、轻德育,重成绩、轻常识等观念仍然十分严重,孩子从小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意识。所以,哪怕是孩子正确认识到“文物不能破坏”,但往往又会觉得“文物不是自己的”,破坏了也无所谓,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有着十分危险的倾向,轻则是刻写“到此一游”,严重的就有可能发展成盗窃、毁坏文物等违法行为。所以,“到此一游”背后的教育缺失,应该引起重视。
当然,对景点、文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给乱刻“到此一游”留下了某种空间或者说是隐患。当这些景点和古迹染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在“交钱”后才能游览的前提下,某些游客就会产生“赚一把”的心理——明目张胆地拿走或者破坏不敢,但趁机留下点印记是可以的。以此获得一种“交钱”后的心理平衡。此外,对景点、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力度不够,保护文物的法律法规普及不到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以及处罚力度不够,处罚的界线模糊等,也是造成乱刻“到此一游”行为泛滥的原因。
【心理·经典解析】
古人说得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乱写乱刻的行为很不文明,这种行为体现的是一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低下。在认清了出现此类现象的历史文化原因和社会存在土壤后,我们更应该正视这个问题,我们要继承的是良好的历史传统,要培养的是文明的意识。
2.手机不带在身边就浑身难受
很多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使用手机,在无意识中让手机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一旦没有电话或者短信,就会感到怅然若失,产生挫败感。长期的依赖手机,还会严重影响注意力,思维不断被打断,极大地削弱了思考的能力,让人变得焦虑。此外,总是使用手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少了,关系也会变得疏离。